移民惊魂路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3 14:33:0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by 华夏 跃跃欲试 1999年12月12日早上9点,圣诞节前的香港一片繁华 ,我却无心观光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和先生坐在加拿大使馆的接待厅里,等待着最后的移民面试。经过一年多全方位的准备,甚至于头天晚上,为了适应香港的时尚,特地为我先生买的深兰色衬衣和领带,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信心。就象徐小平老师对我们说的一样:成竹在胸,只是等待和签证官最后愉快的交流和确认。加之有传言年底申请移民的通过率很高,内因外因仿佛都对我们大大有利。我似乎看到了 签着我名字的绿卡。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原定10点的面试时间早已过去,而我的号还没有被叫到。香港面试的屋子,是玻璃门的小隔间,从1号到12号,我数了数,共有6间在面试(其中7-9号是办公窗口)。坐在等候厅里,不仅可以看见里面的签证官,还能不时听到询问和回答的声音。然而情况并不如想象的乐观。 四五对申请人忐忑不安地进去,面色恍白、嘴唇抖动地出来,遭拒而返。在我等候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单身男子进去不到10分钟,就获通过出来。还有一对夫妇,大概妻子是主申请人,夫妻二人才进去不久,丈夫就被赶了出来,留下女的一人在里面孤军奋战,男的如同等在产房门口,烦躁不安,令人同情。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妻子终获通过,令我们对那位女士钦佩不已。(事后知道,那一天的通过率,不 足50%)。已接近中午了,但没有面试的人仍旧很多,签证官审核的速度明显加快。12点差5分时,我们终于被叫进了4号小屋(死号?)。我深吸一口气,稳定住加速的心跳,充满信心的和我先生走了进去。 弑羽而归 透过象银行柜台一样的窗口看进去,签证官是位白人LADY,面露微笑,感觉很和善。一进去就主动先问好:"GOOD MORNING"(其实应该是GOOD NOON)。然后她对我和我先生标准的身高表示了兴趣,并询问了具体高度。看来是个好兆头。接着,她说了那几句套话,诸如代表加拿大政府审核我的移民资格云云。下面应该进入正式询问阶段,我也准备好了回答。这时却听见她说:"我看了你的材料,很遗憾,我认为你的教育背景离我们加拿大的要求太远,因此,你不能作为技术移民被接受。" 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几乎以为我听错了。我和先生对望一眼,显然他也难以置信。从我们进来到现在只过了3分钟。难道我们这一年来的准备还没开始就这样结束了吗?我等待的交流与对话就不再有了吗?我呼吸急促,语速加快,英语口语空前流利,在以后的5分钟里,将徐老师对我的培训内容浓缩表达,不仅简要的向她解释了我的教育背景,阐述了我的工作经历及取得的成绩,并出示了一系列新 的材料,如:新的推荐信、化学会会员证等,这些材料本来打算不主动出示的,以免节外生枝。现在只好全都抖出来了。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先入为主的判断,工作一早上的疲劳,中午的饥饿,都使她不愿再听我说什么。只是数遍重复"Im very sorry "。最后她就站起来"送客",并让我们回去等她 的拒签信。虽然我为这不公正的待遇气得几乎晕过去。但我还是按平时对人的态度向她说了声:"Thanks anyway"。就这样,在经过12分钟后,我们彬彬有理的退出了那间"可恨"的小屋。从充满希望的峰顶跌到了绝望的谷底。我一遍遍的自问,这怎么可能发生呢?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是最合格的啊!返京路上,回想起四年的精心准备,感慨万千,每一个细节又都浮现在我的眼前。 三年铸剑 1995年年底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四,从报纸上看到享有盛名的新东方创办了东方之星咨询有限公司,为新东方的学员及一切有志出国之士提供加拿大移民咨询服务。公司经理是刚从加拿大回来的前北大老师徐小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给他们写了封信,询问我的情况是否符合加拿大的移民条件。没想到很快便收到了回信。信中对我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告诉我移加的条件中,大学毕业、工作一年以上 是基本的条件,而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利用大学最后一年,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我在为这封信满怀感激的同时,也对新东方平添了几分亲切。 1996年7月,我从东北一所医科大学的中药系毕业,分配到某药物研究机构下属的药厂从事新药开发工作。当年10月,在一切都稳定下来后,我参加了新东方的移民咨询讲座,第一次见到了徐老师。他用富有激情的声音向我们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丽和富饶及作为永久居民的各项诱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然后又详细阐述了以移民的方式永久解决出国身份的新途径。我听得热血沸腾,于是向徐老师咨 询了我的情况。当他听说我才刚毕业时,马上对我想立即开始边申请边积累工作经验的要求加以拒绝。他耐心地劝告我要安心工作,不要为了申请移民而放弃工作,并以一个过来人的经历告诉我,本职工作对年轻的我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积累。最后他说,移加这扇希望的大门永远是对我敞开的。 1997年7月,在工作一年并取得一定经验的情况下,我又一次来到了徐老师的面前。在单独咨询中,徐老师对我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工作性质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我作了一个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估。由于我学的是中药专业,虽然毕业后从事的是与专业对口的新药开发,但这个专业的名称本身,在加拿大移民需求的NOC表上是没有的。我是否具有申请资格,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移民需求中与 药学相关的职业有:药剂师、制药工程师、生物制药工程师、药物化学家等几大类,与我的工作性质及所学专业都有关系,如果能定为药剂师或工程师类,分数就会很高。徐老师根据我的工作内容和成绩单中所学的6门化学主课及3门物理基础课最后认为,以 Pharmaceutical chemist的Job title为我申请最为合适。这时候又出了新的问题,在给我的具体打分中,我的Lever control 8, Age 10, Education 15, Job demand 1, ETF 17, Experience 2, 总分为53分,而通过的最低分数是70分。 也就是说,由于Job demand 和Experience 分太低,那么我在面试时必须拿到Personal suitability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17分的高分才能 通过,而这对于几乎不能开口说英语的我简直是难上加难。于是,徐老师又一次拒绝了我的要求。让我回去发奋练习口语,以9分的满分为努力目标,同时进一步积累工作经历,再多一年就多加2分,从而减轻最后两项的压力,提高成功的把握。 1998年秋天,离我第一次接触东方之星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在这等待的三年中,我的英语口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上参加了4 个新药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加拿大的了解也从最初的红枫叶深入到她的历史、地理、文化;在工作中,我对我的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广更深的认识,也使我的移民动机从单纯的出国到寻求专业的更好发展。1998年8月24日,新东方在又一次全面考核了我的情况后,正式接纳我为他们的客户。3年被拒,一朝接受,倍感珍惜。我终于踏上了这条希望之路。 青龙出水 走上正轨的第一步就是材料的准备。首先,需要对公证的文件和证书进行仔细地检查,特别是其中的英语翻译件。由于公证处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所以在涉及相关专业的词汇翻译上,难免存在误差,若不及时发现,一旦作为正式的法律性文件寄到使馆,一经立案,再想更改,就极为不利了。我的公证件就是由于公司的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周折。其次,IMM表、简历 、推荐信等的准备也是一记重拳。这些称为可塑性材料的准备举足轻重。一个小问题就可能导致申请的拖延、困难甚至是失败。如何既能真实的反映情况,又能符合签证官的要求,是一门大大的学问。新东方采取的具体办法是:给出样本,鼓励自己先写。在自己写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对专业和工作的重新认识和总结。写好初稿后,由他们特聘的北大英语系博士毕业的专家修改。经她修改后,语法、格式、用 词都很对签证官的胃口--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符合北美人的思维方式。(这里要强调的是,专业的描述和用词,一定要自己来确定)。下一步是客户经理的审核,以保证公证文件、简历、推荐信、申请表的衔接和一致。最后一关是公司的律师从移民法的角度来审核,根据准备的材料又一次确认我的申请资格和申请职业,并最终定稿。同时提出对申请人准备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如对我的要求 ,就是英语口语要达到流利。此时,虽然由于我的Experience分又加了2分,但英语仍然非常重要。全部文件准备好后,装订成册,加上精美封皮,厚厚的一本。第一页是目录,里面依次排列着必备文件及我的获奖证书、发表的文章等辅助材料。看到这样一本条理清楚、装帧美观的申请材料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98年12月31日,我的全部材料及申请费由公司正式寄出。从签约到文件寄 出虽然过了3个多月,但我的文件已达到了使馆要求的"事先完美的全套申办资料"。 锋出磨砺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只要决定去做,就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对移民加拿大这样一件可以改变人一生的选择,一定要怀着迫切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 1999年2月11日我收到了香港大使馆寄来的第一封有立案号的信,标志着我的申请已被接受。3月12日又接到了第二封确认信,通知我等待面试。我的专业虽是理科,但并不属于免面试 的一类,因此,没有通知考雅思也在意料之中。这样,我就开始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英语仍然是准备的重点。对于移民面试,口语的要求并不特别高,但我谨记徐老师的千叮万嘱:"英语,特别是口语,是铺垫我们脚下成功之路的基石。移民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同样要依赖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才能实现。"虽然我的口语在前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英语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为了练习听力,我选择的教材是《走遍美国》,认真学习,收获颇丰。为了练习口语,我在上下班的车上,将 别人的聊天,对应翻译成英语,随听随翻。虽然很Chinglish,但效果也不错。值得一提的是,我认识了一群和我一样,也正在办理或已经办理成功移民的年轻人。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办自己的英语角,既练习了口语,交流了信息,又交了朋友,受益非浅。 在专业方面,我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时候的我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专业英语也由于刻意的应用而运用自如。流程、图谱等专业材料也随着<
出国留学移民教育考试出国,留学,移民,澳洲,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新西兰
--by 华夏 跃跃欲试 1999年12月12日早上9点,圣诞节前的香港一片繁华 ,我却无心观光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和先生坐在加拿大使馆的接待厅里,等待着最后的移民面试。经过一年多全方位的准备,甚至于头天晚上,为了适应香港的时尚,特地为我先生买的深兰色衬衣和领带,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信心。就象徐小平老师对我们说的一样:成竹在胸,只是等待和签证官最后愉快的交流和确认。加之有传言年底申请移民的通过率很高,内因外因仿佛都对我们大大有利。我似乎看到了 签着我名字的绿卡。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原定10点的面试时间早已过去,而我的号还没有被叫到。香港面试的屋子,是玻璃门的小隔间,从1号到12号,我数了数,共有6间在面试(其中7-9号是办公窗口)。坐在等候厅里,不仅可以看见里面的签证官,还能不时听到询问和回答的声音。然而情况并不如想象的乐观。 四五对申请人忐忑不安地进去,面色恍白、嘴唇抖动地出来,遭拒而返。在我等候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单身男子进去不到10分钟,就获通过出来。还有一对夫妇,大概妻子是主申请人,夫妻二人才进去不久,丈夫就被赶了出来,留下女的一人在里面孤军奋战,男的如同等在产房门口,烦躁不安,令人同情。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妻子终获通过,令我们对那位女士钦佩不已。(事后知道,那一天的通过率,不 足50%)。已接近中午了,但没有面试的人仍旧很多,签证官审核的速度明显加快。12点差5分时,我们终于被叫进了4号小屋(死号?)。我深吸一口气,稳定住加速的心跳,充满信心的和我先生走了进去。 弑羽而归 透过象银行柜台一样的窗口看进去,签证官是位白人LADY,面露微笑,感觉很和善。一进去就主动先问好:"GOOD MORNING"(其实应该是GOOD NOON)。然后她对我和我先生标准的身高表示了兴趣,并询问了具体高度。看来是个好兆头。接着,她说了那几句套话,诸如代表加拿大政府审核我的移民资格云云。下面应该进入正式询问阶段,我也准备好了回答。这时却听见她说:"我看了你的材料,很遗憾,我认为你的教育背景离我们加拿大的要求太远,因此,你不能作为技术移民被接受。" 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几乎以为我听错了。我和先生对望一眼,显然他也难以置信。从我们进来到现在只过了3分钟。难道我们这一年来的准备还没开始就这样结束了吗?我等待的交流与对话就不再有了吗?我呼吸急促,语速加快,英语口语空前流利,在以后的5分钟里,将徐老师对我的培训内容浓缩表达,不仅简要的向她解释了我的教育背景,阐述了我的工作经历及取得的成绩,并出示了一系列新 的材料,如:新的推荐信、化学会会员证等,这些材料本来打算不主动出示的,以免节外生枝。现在只好全都抖出来了。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先入为主的判断,工作一早上的疲劳,中午的饥饿,都使她不愿再听我说什么。只是数遍重复"Im very sorry "。最后她就站起来"送客",并让我们回去等她 的拒签信。虽然我为这不公正的待遇气得几乎晕过去。但我还是按平时对人的态度向她说了声:"Thanks anyway"。就这样,在经过12分钟后,我们彬彬有理的退出了那间"可恨"的小屋。从充满希望的峰顶跌到了绝望的谷底。我一遍遍的自问,这怎么可能发生呢?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是最合格的啊!返京路上,回想起四年的精心准备,感慨万千,每一个细节又都浮现在我的眼前。 三年铸剑 1995年年底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四,从报纸上看到享有盛名的新东方创办了东方之星咨询有限公司,为新东方的学员及一切有志出国之士提供加拿大移民咨询服务。公司经理是刚从加拿大回来的前北大老师徐小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给他们写了封信,询问我的情况是否符合加拿大的移民条件。没想到很快便收到了回信。信中对我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告诉我移加的条件中,大学毕业、工作一年以上 是基本的条件,而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利用大学最后一年,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我在为这封信满怀感激的同时,也对新东方平添了几分亲切。 1996年7月,我从东北一所医科大学的中药系毕业,分配到某药物研究机构下属的药厂从事新药开发工作。当年10月,在一切都稳定下来后,我参加了新东方的移民咨询讲座,第一次见到了徐老师。他用富有激情的声音向我们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丽和富饶及作为永久居民的各项诱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然后又详细阐述了以移民的方式永久解决出国身份的新途径。我听得热血沸腾,于是向徐老师咨 询了我的情况。当他听说我才刚毕业时,马上对我想立即开始边申请边积累工作经验的要求加以拒绝。他耐心地劝告我要安心工作,不要为了申请移民而放弃工作,并以一个过来人的经历告诉我,本职工作对年轻的我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积累。最后他说,移加这扇希望的大门永远是对我敞开的。 1997年7月,在工作一年并取得一定经验的情况下,我又一次来到了徐老师的面前。在单独咨询中,徐老师对我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工作性质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我作了一个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估。由于我学的是中药专业,虽然毕业后从事的是与专业对口的新药开发,但这个专业的名称本身,在加拿大移民需求的NOC表上是没有的。我是否具有申请资格,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移民需求中与 药学相关的职业有:药剂师、制药工程师、生物制药工程师、药物化学家等几大类,与我的工作性质及所学专业都有关系,如果能定为药剂师或工程师类,分数就会很高。徐老师根据我的工作内容和成绩单中所学的6门化学主课及3门物理基础课最后认为,以 Pharmaceutical chemist的Job title为我申请最为合适。这时候又出了新的问题,在给我的具体打分中,我的Lever control 8, Age 10, Education 15, Job demand 1, ETF 17, Experience 2, 总分为53分,而通过的最低分数是70分。 也就是说,由于Job demand 和Experience 分太低,那么我在面试时必须拿到Personal suitability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17分的高分才能 通过,而这对于几乎不能开口说英语的我简直是难上加难。于是,徐老师又一次拒绝了我的要求。让我回去发奋练习口语,以9分的满分为努力目标,同时进一步积累工作经历,再多一年就多加2分,从而减轻最后两项的压力,提高成功的把握。 1998年秋天,离我第一次接触东方之星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在这等待的三年中,我的英语口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上参加了4 个新药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加拿大的了解也从最初的红枫叶深入到她的历史、地理、文化;在工作中,我对我的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广更深的认识,也使我的移民动机从单纯的出国到寻求专业的更好发展。1998年8月24日,新东方在又一次全面考核了我的情况后,正式接纳我为他们的客户。3年被拒,一朝接受,倍感珍惜。我终于踏上了这条希望之路。 青龙出水 走上正轨的第一步就是材料的准备。首先,需要对公证的文件和证书进行仔细地检查,特别是其中的英语翻译件。由于公证处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所以在涉及相关专业的词汇翻译上,难免存在误差,若不及时发现,一旦作为正式的法律性文件寄到使馆,一经立案,再想更改,就极为不利了。我的公证件就是由于公司的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周折。其次,IMM表、简历 、推荐信等的准备也是一记重拳。这些称为可塑性材料的准备举足轻重。一个小问题就可能导致申请的拖延、困难甚至是失败。如何既能真实的反映情况,又能符合签证官的要求,是一门大大的学问。新东方采取的具体办法是:给出样本,鼓励自己先写。在自己写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对专业和工作的重新认识和总结。写好初稿后,由他们特聘的北大英语系博士毕业的专家修改。经她修改后,语法、格式、用 词都很对签证官的胃口--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符合北美人的思维方式。(这里要强调的是,专业的描述和用词,一定要自己来确定)。下一步是客户经理的审核,以保证公证文件、简历、推荐信、申请表的衔接和一致。最后一关是公司的律师从移民法的角度来审核,根据准备的材料又一次确认我的申请资格和申请职业,并最终定稿。同时提出对申请人准备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如对我的要求 ,就是英语口语要达到流利。此时,虽然由于我的Experience分又加了2分,但英语仍然非常重要。全部文件准备好后,装订成册,加上精美封皮,厚厚的一本。第一页是目录,里面依次排列着必备文件及我的获奖证书、发表的文章等辅助材料。看到这样一本条理清楚、装帧美观的申请材料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98年12月31日,我的全部材料及申请费由公司正式寄出。从签约到文件寄 出虽然过了3个多月,但我的文件已达到了使馆要求的"事先完美的全套申办资料"。 锋出磨砺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只要决定去做,就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对移民加拿大这样一件可以改变人一生的选择,一定要怀着迫切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 1999年2月11日我收到了香港大使馆寄来的第一封有立案号的信,标志着我的申请已被接受。3月12日又接到了第二封确认信,通知我等待面试。我的专业虽是理科,但并不属于免面试 的一类,因此,没有通知考雅思也在意料之中。这样,我就开始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英语仍然是准备的重点。对于移民面试,口语的要求并不特别高,但我谨记徐老师的千叮万嘱:"英语,特别是口语,是铺垫我们脚下成功之路的基石。移民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同样要依赖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才能实现。"虽然我的口语在前期有了很大进步,但英语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为了练习听力,我选择的教材是《走遍美国》,认真学习,收获颇丰。为了练习口语,我在上下班的车上,将 别人的聊天,对应翻译成英语,随听随翻。虽然很Chinglish,但效果也不错。值得一提的是,我认识了一群和我一样,也正在办理或已经办理成功移民的年轻人。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办自己的英语角,既练习了口语,交流了信息,又交了朋友,受益非浅。 在专业方面,我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时候的我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专业英语也由于刻意的应用而运用自如。流程、图谱等专业材料也随着<

相关文章


梅梅的移民生活
夏子忆悉尼日记第十九篇
移民前后
我在墨尔本的日子(2)
移民惊魂路
我在墨尔本的日子(1)
lilyheart的移民历程(下)
澳洲强迫性的退休金制度
lilyheart的移民历程(中)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