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历史部分)(九)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19 11:41: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1.3 二战后的世界局势

1.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困扰因素。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二战结束—5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50年代初,西欧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2)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此阶段日本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70年代)。1973年底,中东国家在同西方国家的斗争中,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固有矛盾,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7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结束,但经济发展再也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速度。从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束了稳定发展时期,进入了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与通货膨胀并存。
2.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又倡议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企图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中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西欧(尤其是联邦德国)的经济也持续高速发展,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70年代后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它们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3.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
(1)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阶段(1945年—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地区在亚洲和北非。亚洲的重要事件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1954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和独立(1947年)、以色列的建立(1948年).在非洲,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利比亚在50年代先后取得独立,埃及于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在1962年独立,结束了法国的殖民统治。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主宰的,由亚非人民自己解决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提出了和平协商、求同存异、独立和平、友好合作的原则,被称为“万隆精神”。
(2)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50年代中期以后)。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出现了以非洲为中心,席卷整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独立新浪潮。70年代,葡属非洲殖民地,如莫桑比克、安哥拉相继独立。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90年代初,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宣告结束。战后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标志着20世纪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在拉丁美洲,古巴于1959年摆脱了美国的殖民统治,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同美国签订条约,规定到1999年年底,巴拿马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三世界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亚洲经济的发展。
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有少数国家脱颖而出,走上新兴工业化道路,代表有东亚、东南亚的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同时西亚的海湾地区出现一批因石油资源而致富的国家。
(1)新加坡、韩国经济高速发展(60—7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迅速转变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70年代的奇迹”。
(2)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80年代)。80年代,以泰国、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3)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4)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5.当代社会国家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1945年—195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医治战争创伤,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振兴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著。在苏联强有力的援助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为这些国家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在亚洲,蒙古于1945年独立,并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48年朝鲜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越南人民进行了长期抗战,迫使法国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获得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至此,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956年—20世纪80年代)。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新观点,并在秘密报告中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此后苏联展开了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同时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它基本上是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加之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导致改革并不成功。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仍未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做出根本性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使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明显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水平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愈演愈烈,70年代初期以后,苏联经济发展逐渐陷于困境。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80年代末90年代初)。①东欧剧变。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②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由于经济领域内改革阻力重重,他于1988年要求先进行全面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1990年,苏共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此时,苏联经济滑坡,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党内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1991年,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决定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联盟。在此条约即将签署之际,党内一些干部发动“八一九”事变,试图接管国家权力。政变失败后,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影响大增。不久,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其中绝大多数加入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苏联完全解体。6.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希望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多地干预世界事物。苏联成为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被重新划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建立起来,这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同时,由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美苏两国的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在成立初期,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操纵。
3)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日本实际上由美国单独占领,一些法西斯战犯被免于起诉,天皇制也保留下来。
(2)冷战。
1)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方式。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宣称世界已经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它既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为了稳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美国提出了“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一次大规模应用,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1948年,这一计划开始实施。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一组织是由美国控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1947年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以后法国占领区也合并进来。1948年西方国家占领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苏联封锁西柏林,全面切断了西方国家占领区同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在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1949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支持下,德国东部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宣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并宣布援助韩国,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插足中国领土台湾。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给美国为首的各国部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入侵朝鲜。战火很快烧到了中朝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50年代中期,美国企图取代法国在越南的地位,在越南南方扶植建立了越南共和国,形成同北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峙的局面。60年代初,美国在越南进行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特种战争”,1964年,又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不久,大批美国军队进入越南,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美军成为战争主力。1973年,美国被迫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侵越美军陆续从越南南方撤走。
(3)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但是由于苏联在实力上仍较美国有一定差距,美苏争霸的战略战势在美国一方。此阶段,美苏关系缓和的事例有:50年代初期,苏联和西方大国签订对奥地利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关系紧张的事例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后者发生在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认为此举严重威胁美国在西半球的势力范围,美国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以阻断苏联与古巴的武器运输线,结果苏联自知军事上仍处于劣势,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争霸的继续(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攻为守。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由于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尤其是深陷越南战争不能自拔,其国力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同时西欧、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经济竞争,政治方面的独立自主性也日益加强,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在美国国力相对削弱的过程中,苏联加紧发展自己的实力。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还常年保持巨额的军费开支,在核力量和海军方面美国都感到威胁。苏联一方面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一方面在亚洲和非洲进行扩张。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调整在亚洲的主要步骤是从越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国还同苏联就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达成一系列协议。
3)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一方面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一方面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事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自70年代中期起,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和陷于停滞,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同美国的差距出现重新拉大的趋势。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同时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最为重要的是把势力从东欧等地区退出。
4)两极格局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中的一极自动崩塌,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两个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的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建立在东西方力量平衡之上的世界旧格局一旦瓦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失衡、紊乱、矛盾和冲突便出现了。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综合国力居世界榜首,但同时,美国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以美国、西欧、日本三极为主体的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在上升,俄罗斯仍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巨大经济潜力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这些因素制约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梦想,“一超多强”的力量格局在90年代中期已经初步形成并将长期存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仍在发展。 二、要点详释 1.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实际上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使用各种方式,促使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大批具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存在,他们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成为雇佣工人.
(2)开办厂矿企业等经营项目所必须的货币财富。资本主义各国都经历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尽管各国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通过暴力手段,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生产资料集中到资本家手中.通过暴力手段,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和作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金。简而言之,资本的原始积累包括两个内容:对小生产者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剥夺.货币财富的积累。

相关文章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生物部分)(二)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生物部分)(一)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历史部分)(九)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