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重点内容和习题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1 11:40: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宏观经济规划

第一讲

一、内容提要
1、宏观经济;2、经济总量平衡;3、经济增长

二、重点、难点
了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及增长方式。

三、内容讲解

第一节 概 述

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概念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单个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个人财富、家庭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增加,已经不再单纯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必然要依赖于整体经济状况,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与微观经济相对应,大范围的总体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但宏观经济并非微观经济的简单相加总和,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和运行调节机制组织起来的极其复杂的有机大系统。

例题1:下列关于微观经济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市场经济中以单体的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
B.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
C.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D.以小经济主体进行的区域性经济活动即为微观经济
答案:C。
例题2:下列关于宏观经济的叙述中最合适的解释为( )。
A.宏观经济是非区域性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有机组合
B.与微观经济相对应,大范围的总体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
C.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
D.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组合,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答案:B。

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例题3:下列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叙述中最合适的选项为( )。
A.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与调控
B.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从整体、全局出发,对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实行的适合性指导与监督
C.宏观经济管理是从全局出发,发挥立体职能,积极有效的实行有对象性的指导方针和调控
D.宏观经济管理是人为的一种对经济的全面指导和调控,以谋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答案:A。
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是要处理好经济总量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平衡与发展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一方面,经济总量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经济总量(确保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运行一旦出现大的失衡,将会导致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损失,甚至导致经济发展过程的中断和倒退。另一方面,由市场支配的微观经济是异常活跃的,经济发展总会不断地突破原有的总量关系,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平衡。市场经济虽然同时具有自动恢复平衡和促进增长的内在机制与功能,但这一过程是缓慢和滞后的,甚至会在短期内失效。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宏观经济管理所追求的经济总量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基本平衡,使国民经济在平衡、不平衡、更高水平上平衡的对立统一运动中求得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例题4: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是( )。

A.处理好经济总量平衡
B.处理好经济发展稳定
C.处理好经济总量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处理好平衡与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发展环境
答案:C。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逐渐完善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规划和计划)是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任务的两大主要调控手段。

第二节 经济总量平衡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
经济总量平衡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协调,两者相互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必要的管理,保持两者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总供给
1.总供给及其构成
总供给,在价值形态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总和;在物质形态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的构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1)按照供给物形态,总供给可以划分为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
(2)按照最终用途,总供给可以划分为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3)按照来源,总供给可以划分为国内供给和国际供给。

2.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
潜在的总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既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国民经济产品生产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充分发挥时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价值总量或者物质总量)。
实现的总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上,通过市场交换得到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物质总量)。

(二)总需求
1.总需求及其构成
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或总支付能力。
总需求的构成与总供给的构成相类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划分。
(1)按照需求物形态,总需求可以划分为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
(2)按照最终用途,总需求可以划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3)按照来源,总需来可以划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

2.潜在的总需求和实现的总需求
潜在的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具有货币支付能力,能够支持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欲望,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可能的最大需求量。
实现的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上,通过市场交换所获得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也就是实际支付了的或者购买了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量,是一个实现了的购买力总和。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形成
1.总供给的形成
供给是由生产形成的,所以总供给也就是总产出。国内总供给的统计核算指标是以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2.总需求的形成
社会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形成总需求。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一)总供给和总需求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实中,宏观经济并不总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状态下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
1.供给和需求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2.价格制约着供给和需求的相互转化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3.多种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都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二)需求膨胀与需求不足
1.需求膨胀
需求膨胀是指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远远大于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价值总量,而导致总供求的严重失衡。需求膨胀的具体表现是价格的持续、普遍上涨和产品与服务的严重短缺。
2.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是指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远远小于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价值总量,而导致总供求的严重失衡。需求不足的具体表现是价格水平持续、普遍出现下降;同时产品过剩,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生产萎缩。

三、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一)实现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和意义
1.总供求基本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
2.总供求基本平衡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条件
3.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稳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
1.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2.调节内需与进出口
3.以需求调节为主的短期供求平衡和以供给调节为主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实现总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进行调节。根据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同特点,短期应以需求调节为主,中长期应以供给调节为主。这是因为:
(1)市场需求具有短期易变的特点。
(2)供给能力和结构在短期内基本上是既定的。
(3)从中长期看,决定总供求规模和结构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

第三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及增长源泉
(一)经济增长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1.经济增长数量变化的度量指标
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变化程度,通常是用经济增长率表示。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计算增长速度。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指报告期经济总量与基期经济总量相比的增加量,同基期经济总量的比率。
(3)定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可分为定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定比增长速度是报告期经济总量与固定期经济总量相比的增加量,同固定期经济总量之比表示的经济增长率。
环比增长速度是指报告期的经济总量与上一时期经济总量相比的增加量,同上一时期经济总量之比表示的经济增长率。
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应采用可比价格,以便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
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集中反映宏观经济效益。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主要有:
(1)社会劳动生产率。
(2)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
(3)资金利税率。
(4)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5)社会投资效益。
(6)流动资金占用率。
(7)固定资金产出率。
(8)全要素生产率(TFP)。

例题5: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指( )。
A.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集中反映宏观经济效益
B.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总体行为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
C.是反映国民经济全局,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效益
D.是近期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相结合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经济效益
答案:A。
例题6: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主要有( )。
A.社会劳动生产率 B.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
C.资金利税率 D.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E.社会负效益
答案:A、B、C、D。
3.增长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经济增长速度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就高;宏观经济效益是指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行为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是反映国民经济全局、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是近期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经济效益,是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增长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其标志是:
(1)稳定的经济增长;
(2)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3)建立在要素生产率改善与提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例题7:增长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关于其标志的最全面的叙述是( )。
A.稳定的经济增长
B.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C.建立在要素生产率改善与提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D.稳定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建立在要素生产率改善与提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答案:D。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经济增长主要是反映经济总量的变化及与此相关的要素生产率情况。而经济发展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换、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对社会进步、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共同变动的结果,有时以经济总量增长为主,有时以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主。把可持续性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已具有了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有时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或出现贫富悬殊、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等结果,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各种增长源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计算。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可以使经济总量扩张;在生产要素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提高要素生产率既可以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又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1.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1)土地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
(2)劳动力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要素。
(3)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提高要素生产率是最根本的持续增长源泉
提高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内容,在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要素数量既定的条件下,是增加经济总量的主要途径。
(1)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2)生产要素的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
(3)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
(4)提高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

二、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发展
(一)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从一些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因素看,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仍然具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条件和潜力。
1.良好的政治、社会前提
2.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
3.高水平的储蓄率
4.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空间
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矛盾,又表明通过结构调整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这种调整包括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

(二)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
发展是硬道理。较快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可概括为:
1.只有较快发展经济,才能较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较快发展经济,有利于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3.较快发展经济,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
4.较快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速度是重要的,但只有适度的快速增长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把握上,需要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1.必须是需要与可能的结合
2.必须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3.能够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的途径和增长源泉、构成、机制的总称,其实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划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也称为外延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人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方式,也称为内涵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二)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意义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要求;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迫切要求;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思路。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3)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5)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例题8:下列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
B.经济增长方式通常划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C。粗放型增长方式也称为外延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人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
D.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的途径和增长源泉、构成、机制的总称
E.集约型增长方式,也称为内涵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答案:B、C、D、E。

推荐:2007年咨询工程师辅导课程,超高通过率!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吧咨询师栏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06咨询师《方法与实务》辅导班浓缩讲义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教材2
咨询师《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选择题汇总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教材3
咨询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重点内容和习题
咨询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重点内容和习题
2007年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大纲
咨询师《工程咨询概论》各章习题(天津大学版)含答案
咨询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选择题汇总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