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一)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30 11:50:0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五章 军事知识

5.1 中国古代、近代战争

1.长勺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军攻鲁。当时齐强鲁弱。曹刿求见鲁庄公,认为庄公取信于民,得到“国人”支持,可以一战。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庄公准备马上出击,曹刿加以阻止。等到齐军三次击鼓出击,曹刿抓住对方勇气衰竭的时机,发动反攻,击败齐军。曹刿望见齐军“辙乱旗靡”,断定不是诈败,才下令追击,取得全胜。

2.泓水之战。
春秋时宋楚之间的战役。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与楚争霸。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攻郑,楚派兵救郑。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楚军正在渡河,宋将目夷主张乘机出击,宋襄公拒绝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到楚军渡河,尚未排成阵势,目夷又请出击,宋襄公仍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直到楚军排好阵势开战,宋军大败,襄公也受重伤。
3.城濮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次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军选择楚军薄弱环节,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同时晋军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回头夹攻,加以击溃,迫使楚军中间的主力也后退。战后不久,晋文公就成为霸主。
4.桂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国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以魏国精锐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涓兼程赶回应战,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
5.马陵之战。
战国前期齐国大败魏国的战役。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起兵攻魏。次年齐用孙膑计,以逐日减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险要地区,齐军万驽齐发,全歼魏军十万,魏将庞涓被迫自杀,魏太子申也被俘杀,从此魏的国势衰落。见《史记·孙子列传》。
6.秦末农民战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末赋役繁重,刑政苛暴,迅速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起义。沿途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纷起响应,一些官吏、儒生和六国贵族也相继卷入,反秦武装控制了关东大部分地区。陈胜派大将周文率起义军主力进攻关中,因孤军深入,遇秦将章邯反扑,战败牺牲,不久陈胜也为叛徒所害。但斗争仍继续发展,起义军领袖项梁渡江北上,与秦军在东阿、定陶血战。项梁战死后,项羽、刘邦为首的两支起义军成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同时刘邦也乘虚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统治。
7.韩信破赵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率军数万攻赵,赵王歇及主将陈馀守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号称二十万,数倍于汉军。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背水为阵,率军奋战.同时,遣兵袭占赵军防御薄弱的后方。赵军腹背受故,全部溃败,陈馀被杀,赵王歇也被俘。
8.楚汉成皋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军事力量上处于优势,刘邦处于劣势,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间相持。后项羽战败刘邦,占有荥阳、成皋,派大司马曹咎守成皋。公元前203年,曹咎率军渡汜水(在今河南荥阳境),欲与汉军决战,刘邦乘其半渡袭击,大破楚军,复取成皋。
9.赤眉起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王莽代汉发后,又进行所谓“改制”,广大农民遭到更加深重的苦难。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邪(治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属山东)起义,逄安、谢禄等起兵响应,聚众数万人。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因用赤色染眉作标识,故称“赤眉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率军镇压,在成昌(今山东平西)为赤眉军所大败。更始政权建立后,樊崇等曾表示愿意归向,因未得适当安排,乃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分两路进攻更始政权。次年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发展到三十万人,立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不久攻入长安,刘玄设降。这时关中豪强地主隐蔽粮食,组织武装反抗。建世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因饮荒退出长安。次年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属河南)一带遭到刘秀所部的围击,樊崇等投降,起义失败。
10.昆阳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3年,绿林军进迫宛城(今河南南阳),不断取得胜利。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反扑,包围昆阳(今河南叶县北),用楼车和地道攻城。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坚守,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时,刘秀乘莽军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各军奋勇作战,城内守军也乘胜出击,内外夹攻,大破敌军,歼灭了王莽主力。
11.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当时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成为流民。太平道首领张角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并提出“苍天(东汉地主政权)已死,黄天(农民阶级政权)当立,岁在甲子(即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的口号。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同时举行起义,起义军以黄巾裹头,因被称为“黄巾军”。他们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地主坞壁,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东汉政府派皇甫嵩、朱、卢植等率军镇压,先后在南阳(治今河南南阳)、颍川(治今河南禹县)和河北地区为张角、张曼成、波才等所败。后来由于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在东汉政府军和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先后在颍川、南阳失败。同时张角又不幸病死,起义军失去有力的领导者,河北黄巾军也先后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和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两战中失败,张角弟张梁、张宝牺牲。
12.官渡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汉末年,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拒。次年春,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车和粮屯。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3.赤壁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率兵二十余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共同抵抗。曹兵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地区,旋又取得益州,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
14.吴蜀彝陵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攻杀蜀将关羽于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占领荆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亲率大军东下,自巫峡连营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东),并得“武陵蛮”的支援,声势浩大。吴大将陆逊先坚守不出,直待蜀军疲惫,才在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决战,利用火攻,大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水步军资,狼狈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死。
15.淝水之战。
东晋击败前秦苻坚的著名战役。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大举南下。他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才有惧色。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军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待晋军半渡时猛攻,乃挥军稍退。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止.鲜卑族和羌族的将领希望苻坚战败,以便割据独立.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也大呼秦军已败,晋军乘机渡水攻击,于是秦军大败,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谢玄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即为姚苌所杀。

相关文章


07GCT联考复习跟我学(逻辑)(二)
07GCT联考复习跟我学(逻辑)(一)
工程硕士之语文指导:标点符号的用法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