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日记.西域路迢迢.挥别喀什噶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6:29 11:36: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7/24--挥别喀什噶尔

*阿帕霍加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大巴扎
*喀什23:58 608次 库车13:50

旭日初升的喀什分为清爽,虽然已是七、八点钟,市区最热闹的大十字附近行人尚不多见,西域人相当于内地来说比较晚睡晚起。然而在炎热的夏天里,最可爱的可不是清凉的早晨吗?
我步行前往西郊的阿帕霍加墓,步伐特别轻快。

步行没多久,路边就出现了农田和村庄,可见喀什的市区范围并不大。田里绿油油的一片,西瓜种了不少,其它作物我就不认识了。这也是我最大的悲哀之一,我对园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绿色的蔬菜,喜欢五颜六色的野花,可在城市里毕竟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一些,以致于我至今还不认识地上长的大部分东西。
维吾尔的农人据说是懒惰的,田里果然还没有一个人开工。他们似乎更善于经商,路边摊上卖蔬菜瓜果的小贩比比皆是。卖西瓜和蜜瓜的尤其多,西瓜是椭圆形的那种,个很大,遍布青色条纹,一看就知道是好瓜,价钱也便宜。会招徕生意的小贩切开一个瓜,瓜馕鲜红,瓜籽饱满,令人馋涎欲滴。他其实没这个必要,因为南疆的瓜个个都是好瓜,这是我的实践所证明的。
路边还有卖酒的,大约也是果汁酿成的酒,酒瓶子比超市卖的葡萄酒瓶都要长大。维吾尔人几乎全是伊斯兰教徒,有不准饮酒的教规,因此只能喝这种酒精度极低的“饮料”。相对而言,北疆的维吾尔人比较开放,许多人也喝点啤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会大同小异起来吧。

在浩罕村的路口看到了标志牌,拐弯进去没多远就到了阿帕霍加墓。
阿帕霍加墓是个典型的伊斯兰式陵墓,它由主墓室、讲经堂、礼拜寺等建筑组成。主墓室为方体圆顶,四角各建一座塔楼,四周墙上有黄、绿、蓝三色琉璃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和阿拉伯文警句。
墓中所葬的是,活跃于17、18世纪的当地伊斯兰教白山派领袖阿帕霍加家族共五代的72人。阿帕霍加家族曾向乾隆帝敬献他们倾国倾城的女儿喀丝丽,乾隆很宠爱她,因其体内常散发出清香,封她为“香妃”。香妃逝于北京,故乡阿帕霍加墓中的棺椁中应是其衣冢。而“香妃墓”之名远盛于阿帕霍加家族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吧。
一个女人,尽管她没有传奇的经历,或者是辉煌的业绩,只要她是美丽的而又为世人所知,人们就会永远地怀念她。这不是过错,追寻美好本就是人心中最真挚的呐喊。

艾提尕尔清真寺中的部分建筑正在整修,再加上不是星期五的礼拜日,显得冷清。同样,我也错过了星期天的大巴扎,虽然仅过了一天,热闹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巴扎附近的中西亚贸易市场倒是顺路去看了看,因为没有购物的欲望,所以只是走马看花而已。
我更多的是躲在艾提尕尔广场的一角,看着这群长相迥异的异域人。我们显然完全不懂得他们的生活,而在他们的眼里,也只是平凡至极的每一天。在两千年前,一定也有着另一个人象我这样地悄悄注视着他们,而和他们一起生活,和他们一起战斗。
忽然,我被时空轨道运送到了另一个四维空间。班超以73岁的高龄回到汉都长安,长期的西域生活使他的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被街上的孩童叫了声“胡人”,此时他的内心是种怎样的感受呢?

黄昏,我来到喀什火车站,在这个富有特色的建筑下留影纪念。
蓦然回首,渐渐黑暗的广场上,人影如梦幻般朦胧。这瞬间,我感到那生活在彼端的人群与我之间的共鸣,我并非一定是个旁观者。我满怀亲切之情眺望着他们,然后,仿佛永别似地踏上了月台的台阶。

相关文章


出塞日记.西域路迢迢.挥别喀什噶尔
南疆寄情--初抵南疆_克孜尔怀古_“异域”喀什
南疆寄情--帕米尔情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