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7:20 11:29:1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舆论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 笔者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舆论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舆论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舆论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

第二,要提高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

第三,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空纬度。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舆论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要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舆论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正文1590字)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舆论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

笔者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舆论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舆论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舆论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

第二,要提高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

第三,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空纬度。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舆论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要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舆论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


src="/gx/JS/wxgg_gx.js">

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读《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心得体会
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村民自治“两委”班子的协调工作心得
师爱无限—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我的信访工作体会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