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7:31 12:18:3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二节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二、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每个人有不同的禀赋,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学生当成一种可以任意塑造的材料,不考虑其具体特点,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就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个性的“标准件”,就会埋没大量的可造之才。所以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四、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1、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2、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为它有肋于个人发展
3、 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最大的缺陷是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代表人物是卢梭等
(二)、社会本位论
1、 个人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 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
3、 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这种观点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并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此外,这种理论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的可能性。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我们认为,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又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所以,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 src="/teacher/JS/wxgg.js">

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三章第四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四章第一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三章第三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二章第二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二章第一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三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指导:教育学第二节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