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交警的劝告式执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05 13:16:3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有一则伊索寓言讲:为什么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掉人的衣裳?因为温暖比寒冷更有力量。

  湖州交警的一种创新做法,恰好是这个寓言的现实版――4月30日,湖州交警部门向社会公告,从5月1日开始,对14种轻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实行“劝告式执法”,对这些行为不再直接处罚而是予以口头和书面警告。

  由严厉处罚而至温和劝告,湖州这一国内首开先河的人性化执法模式,被媒体纷纷报道,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法律精神的本意回归”。

  一个月过去了,“劝告式执法”执行得如何呢?

  据湖州交警支队不完全统计,截至昨天,湖州交警共开出书面警告单4000余份,口头警告6万余次。“这等于少罚了40多万的罚款”,交警支队一位负责人说。开出的警告单,大多给了那些忘带驾驶证、行驶证,临时停车、自行车带人和不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  

  交警说――我们执法时 看到了更多的笑脸

  湖州市中心浙北岗亭的警长李某说,以前,路口的协警喊破嗓子,还是拦不住那些乱穿马路、骑车带人和闯红灯的人,经过一个月的劝告式执法,行人和骑车人的秩序大为好转,很多市民在等待过马路和红灯时,都比较自觉了。“我们和市民接触时,也看到了更多的笑脸。”

  一位湖州交警表示,以往,不少人对轻微交通违法的处罚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明真相的人认为这是交警在乱罚款搞创收。实行劝告式执法以来,处罚变得有弹性了,一些轻微违法行为通过教育和警告就可以取得效果,动辄罚款的情况明显减少,这种方法可以让交警的执法显得更有艺术。

  湖州交警支队支队长张甲宏说:“劝告式执法就是要让交通违法人口服心服,最大限度减少交通违法事故,构建人、车、路和谐的交通环境。”  

  违法者说――不罚款 倒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更有说服力的还是来自违法者本人。

  5月2日,杭州的小胡开车去湖州玩,由于不熟悉道路,逆向进入了一条单行线时被交警拦下。当他正准备掏钱包和IC卡时,交警递过来的是一张警告单,并告诉他车子应该怎么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小胡喜出望外,他说:“自驾游跑了这么多地方,以前这样的违章肯定要吃罚单,只有在湖州才有这么好的运气。”

  湖州出租车司机赵美方说,轻微违法行为中的很多款,的哥都容易犯,这种执法方式,可以让他们在“不得已”或“不小心”违章时,有一个缓冲的机会,现在他一个月可以少交百把块钱的罚款,分也扣得少了。

  湖州某公司职员王丽芳有个念六年级的儿子,前几天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学时被交警看到了,她原以为一顿批评后肯定还要掏钱缴罚款,没想到交警只是告诉她,以后不要这样送孩子上学,一旦出了事就来不及了。“如果他要罚款我也没话讲,但心里肯定不舒服,用这种方式叫我不要违法,我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过,湖州交警也表示,劝告式执法并非无为而治,轻微违法累积到三次,还是要予以处罚并按规定记分。那些被书面警告的人,已经在交警的信息系统里备案了。

   专家说――和严厉的处罚相比 温柔的方式更有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有许多研究态度改变的范式,可以用“不足阻碍”范式来解释劝告处罚的作用。

  一个人骑车带人,他的行为(违法骑车带人)和对行为的态度(骑车带人没什么问题)本身存在矛盾,他的认知处在一定失调中。如果该行为被执勤交警发现,并对这一违法实行处罚,会使违法者矛盾的认知得到很好的解释,他内心的认知失调会减小。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会使受处罚者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迁怒于执法者,同时达不到改变态度的目的。

  如果交警在纠正他的违法行为时,一改以往从严处罚的做法,而是给予和风细雨的教育、劝告,会使当事人无法得到与行为相一致的认知。他会觉得,我本来是应该受到处罚的呀,现在不罚了真是让人意外,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认知失调后的状态,这时,当事人就会有了一种减少认知失调的需要,于是会通过自我的重新思考,来审视自己的态度,比较自己的行为,就更容易达到改变对行为的态度的目的,对交警的劝告易于接受。


相关文章


警察遭遇挫折后的表现
湖州交警的劝告式执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