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EMBA学员代表刘德冰谈中国EMBA发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08 13:05:4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7年8月6日,围绕对外经贸大学EMBA项目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个人和组织如何持续学习等话题,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公司的蔡晶晶与刘德冰进行了一场轻松愉快的对话,以下为交流实录。
蔡晶晶:刘总您好!您是对外经贸大学首届EMBA 毕业生,并且还给其他EMBA学员开办过讲座。我们了解到您本科也在对外经贸大学读外贸英语专业,前面所说的这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有比较深厚的“母校情结”?
刘德冰:人的一生有很多情结。从事外贸工作多年,我走遍了世界各国。但对我而言,故土和母校一直是难舍的两份情缘。
对外经贸大学从50年代初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外经贸事业的迅速发展,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不断提高,为外经贸系统培育了大量人才。
我本科是经贸大学毕业的,毕业以后将近30年,我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2003年听说经贸大学开设EMBA这个课程,而它的课程的设置非常具有吸引力,正好适合我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所以我就毅然报名参加了经贸大学的EMBA学习,回到母校,并有幸成为首届毕业生。
蔡晶晶:您当初报名参加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的学习,是想要解决自身的什么问题?
刘德冰: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主要是自身对学习的追求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一方面可以补补课,学习到现在管理科学这个领域更多领先的理念和知识;另外一方面也把自己以前学的、在实践当中接触到的“孤岛”,进行一个系统的整合,不断总结提高。
因为本人是50年代出生的,70年代初就参加工作了,做中学老师。七十年代中,我作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到经贸大学习。我毕业时,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我是踏着邓小平同志给我们指引的这条改革开放之路,进入了外贸这个行业。几十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祖国的外经贸事业带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外经贸业务的需要。
  我曾经任职于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一直从事高新技术的进口、技术贸易、大型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工作,参与了许多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引进工作。这些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再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作为一个外经贸企业的管理人员,自己更感到责任重大,应不断充实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技能,更好地把握工作的方向,切实抓好发展。
蔡晶晶:我们知道您曾经参与很多国际项目的运作,而且您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学完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项目之后,您觉得和您预期的目的有什么样的差异?
刘德冰:应该说我自认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我乐于向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向国内外的朋友们学习。自主学习,保持对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中心对我们的课程作了非常好的准备和安排。我们的授课老师基本上是按“三三制”选择的:三分之一是本校的,三分之一是国内其他名牌大学的,三分之一是境外的。将近两年的学习里,从课程的设置到老师的选择,还有最后的论文指导,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了很多功夫。经贸大学的国际EMBA教育一直是与时俱进的,从教育理念,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还有对学员的人文关怀,无一不具有超前意识。这一点在张院长身上体现得很好,他的思路、他的理念、他的视野都是非常先进的,并很有独创性。我认为自己通过这个学习,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把已有的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很好地组合在一起,把它系统化了。这也算是人生阶段的一种总结,或者说是一种提高。
蔡晶晶:我们前期也采访过对外经贸大学商学院院长、副院长,还有EMBA中心主任,他们谈到对外经贸的EMBA项目是要给学员打造终身的教育平台。从您的角度来看,您作为首届EMBA学员,母校在您毕业以后是以哪些形式来实现这种理念的?
刘德冰:毕业以来,对外经贸大学EMBA中心一直默默关注着我们。比如说他们经常给我发Email、发短信,告诉我学校有什么好的专业讲座和论坛,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我有些时候很忙,实在不能去;但只要我有时间,觉得那个主题很符合我的胃口,正好也是我需要了解的情况,我就会积极主动参加。他们设置的一些校友返校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在学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方面做得让人很满意。人在社会,有一个支撑平台,非常有助于拓宽思路,促进事业发展,我感到自己很幸运。
蔡晶晶:您对EMBA的教育还有什么样的要求或建议吗?
刘德冰:我觉得EMBA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是针对已经在社会上有过工作经历、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对他们进行的继续教育。存在就会有它的理由,EMBA教育确实也有很庞大的市场。我觉得这个教育应该有发展前景,包括我所在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也在组织很多这方面的培训,它的前景应该是很光明的;但现在有一些学校在办EMBA教育的时候运作得太过商业化、经济化,有悖于它的办学初衷了。一开始大家都很注意课程的设置,注意选拔授课老师,包括对学生的挑选也都很严格;可能是因为学校之间的竞争,有些学校慢慢的就只注意经济效益了。我觉得国内的EMBA教育需要更好的规范一些,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具有办EMBA的能力的,它应该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不是一种普及教育。
第二点,我觉得学费这方面也应该适当调整一点。大的企业当然是可以支撑,但是2年的课程要花费20到30万块钱,对一般人而言都不是小数字。调整学费是必要的,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握好质量。
还有,课程的设置我觉得应该采取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学校应该拿出它的特色来,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套用一个模式。
蔡晶晶:您认为参与EMBA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智力投资,为什么这样说?
刘德冰:中国推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浩浩荡荡没有人再可以阻挡了。如果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那么我认为2001年中国入世就确定了中国的大门,永远向世界开放,中国成为世界大家庭一员。今后整个中国不管是经济形态,还是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去运作。中国今后就不是内部国企之间的竞争,或者部门、地方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融进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世界的500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大,不是看这个政府怎么强,而是要靠我们的企业强大起来。我们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的在智力上投资。这种投资为的就是我们要有实力与强大的国际企业竞争。这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的责任。要把我们的企业建设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只有一种学习型的组织才能够不断为企业注入活力,不断增强它的生命力、培育它的竞争力,不断地往前迈进。
蔡晶晶:那我们现在来谈谈您读EMBA的感受和收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教育中心的师资共用性很大,有些老师同时兼任多所大学EMBA专席教授,而且所谓的“两栖类教师”也占不少比例。这样多重的身份会不会影响老师教学的理性和激情?
刘德冰: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经贸大学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在EMBA这个领域,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定声望的。他们的经验、学识,包括在业界的声望,都决定了他们可以去其他学校去传授EMBA,我觉得这都是一种正常的交流。当然这跟教授本身的精力和能力有关。
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浮躁。这种浮躁的心态在我们的国民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我觉得是一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长城的砖要一块一块地垒。
我曾经请教过一个美国金融专家,中文说的非常好。我问他“浮躁”这个词用英文怎么说,他想了半天告诉我叫“sophomore”,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学二年级”。大学一年级叫freshman,二年级叫“sophomore”,三年级、四年级就叫”junior、””senior”。进大学第一年大家都是很规矩很有激情的,什么都感到很新鲜、都要去学习,这个英文词“freshman”用得很深动。”sophomore”就是二年级了,他有着半瓶子醋了,似懂非懂,刚接触了某个课程、某个专业,刚接触一点社会,他开始想入非非,似乎自己什么都懂了。后来老外就用这个词sophomore来描绘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浮躁这种现象。我想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浮躁的现象,在其他行业当然也不能避免。这也是我们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大家现在对此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基础夯实,包括学术基础,包括工业、环保、能源、教育等各方面的基础,都应该夯得更扎实,中国的进一步腾飞基础才牢固,后劲才更足,真正有可持续性,实现科学发展。


相关文章


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常见问题解答
民企500强中南EMBA浙6企业登榜
长江EMBA2007秋季班第四批面试已圆满结束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EMBA授予学位仪式
对外经贸EMBA学员代表刘德冰谈中国EMBA发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