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仍以培养高分考生为目标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13 11:26:4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高考制度改革,由大学自主招生,自行确定录取的标准和模式。这样的招生方式将会确立一个多元的录取标准,从而为才能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今年9月走入北京高中校园的新生,将体验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北京的高中课程将分为选修和必修、用学分来描述科目修习状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大一统”的局面也将被打破。
  
  北京是全国第四批进入新课程的省份。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份文件提出,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此,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出台了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由各家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教育部采取“一纲多本”的政策,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统一以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为基础,自行选择课本。各个省份也据此陆续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引起广泛关注的语文课本内容的推广,就是据此进行的。
  
  这次高中课改,是1949年以来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的教育似乎总是在进行改革。之所以频繁改革,当然是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若干次巨大变化,而每一次频繁变化,又都必然波及教育领域。而由于我们的教育与政治、行政联系过于紧密,使得一些课程的改革匆匆上马,又匆匆放弃。
  
  在本次课程改革似乎也难免这一痼疾。从改革纲要看,改革者似乎准备与原有的基本教育模式彻底决裂,但是,在教育领域试图进行这样的革命,是否可行?中国过去两千多年来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否全部都要抛弃?这一改革方案,究竟是行政部门依据自己的意志强行安排,还是教育专业群体的共识?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参与了多少?学生参与了多少?家长及社会其他方面又参与了多少?没有相关方面的参与,不面对现实,仅仅根据某个抽象原则和高远理想所制定的改革方案,恐怕不大容易达到改革者所设想的目标,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现在面对课程改革,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课改会不会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在目前的环境下,高考的功能某些方面类似于科举考试,因而,整个基础教育完全是以培养高考成绩优秀者为最终目标的。而高考的考试形式也与科举制度有些许类似:集中考试,集中录取,且录取基本上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这样,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就很自然地演变成应试教育体系。
  
  从近些年舆论对高考状元的关注及家长、学生的心态看,高考的应试性质似乎更为严重了。从家长、学生到基础教育学校,都狂热地投入到应试教育的大比拼中。
  
  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与精神环境中进行的。其结果就是,尽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到素质培养中。但是,高考压力迫使学生、学校绝不敢放松应试教育,于是,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素质教育内容要么被压缩,要么学校通过增加学生负担的方式来勉强进行教学,其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变成了考试的内容。结果,课程改革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这一点,在小学、初中都可以看到。
  
  当然,改革设计者或许是希望通过从基础教育一侧进行改革,来推动高考制度改革。但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学生、学校真正关心的是高考,高考与其利益攸关。高考模式不变,学生、学校就不会改变其教与学的基本模式。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高考制度改革,基本方向是废除目前科举式高考模式,由大学自主招生,自行确定录取的标准和模式。这样的招生方式将会确立一个多元的录取标准,从而为才能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如此自可引导基础教育改变其教学模式。
  
  因此,教育改革应该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而且,任何教育改革方案,也需要主要由教育专业群体来主导。只有这样,改革方案才能够按照教育的内在逻辑来制定,而行政部门主导,很可能带有较大随意性。



相关文章


中国招生录取网成立不足4月诈骗超过120万
周济:高考制度主要是对它的缺点进行改革
6月7日高考并未提前2008年高考大事早知道
第一批免费师范生:至少十年内不会改变志向
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仍以培养高分考生为目标
高校开学选课也是一门必修课
教育部师范司:2007年免费师范生录取率44:1
高三生早作计划08年高考招生重要节点关键词
2007年四川省高考招生录取大盘点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