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资格认定写作指导:写作技法—叙述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13 10:52:4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什么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 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 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 姐姐。”(《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 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 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 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 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 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 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 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 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 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 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
   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 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 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 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 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 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 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 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 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 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 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 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 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第三,详略得当 。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



记言,就是记载、转述、描写人物的语言。在写作中,运用记言这种表达方法的文体主 要是普通记叙文和消息、通讯、故事、传记、小说及叙事散文,还有剧本、会议发言记录、 报告记录……等等。记叙文体中的人物语言,如不写出人物的原话,也不是记言,仍是叙述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的:“到南京时有朋友约他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 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悉的茶 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
   记载、转述、描写的人物的语言——所说的话,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如记者写消息 、通讯时写进文章里的人物的话;另一类是虚构的,为写作者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按照人 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替人物虚构的话。
   由于上述两类话的不同,记言也就分为记人物所言和代人物立言。记人物所言的要求是 “真”,代人物立言的要求是 “活”。所谓“真”,就是不得增减、加工、改制;所谓“ 活”,就是符合人物身份、职业、民族、性格、习惯等。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即“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符合 他们性格特征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鲁迅曾称赞《红楼梦》作者的记言技巧,指出:“《红楼 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譬如,写王熙风的出场,即是未写人貌 先写人声。王熙风说的一句“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真是先声夺人,表面看是客气话 ,骨子里却充满傲气。这是生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性格化语言。
   以文学写作来说,记言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l)刻画人物性格;(2)表现人物心理;(3)发展 故事情节;(4)表现人物关系;(5)间接描写人物。
   记言在写作中具体表现为独白和话:
   一、独白:指的是一个人说话,包括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和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讲话。内心独白 没有听话的对象,例如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雷电颂”;有时似乎是对某人说话,但 听话的某人并不出现,例如郭沫若在《蔡文姬》中写的:
   文姬:(行至墓前跪下,向墓独白)父亲,大家都睡定了,我现在又来看你来了。你怕会 责备我吧?……”
   经常见到的独白是一个人的讲话,或者未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交接而自语,或者只是一个 人讲话,他人虽听却不说话。文学作品中的独白很多,著名的如莎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曹 禺剧作中的一些独白,等等。
   二、会话:指的是两人或三人或多人的对话、交谈、讨论、争辩。会话在文章中占着重 要的位置。写得好的会话,一行的效果可以胜过十行的叙述。因此,写作者应该重视会话的 写作技巧。
   记言的会话和叙述的会话二者有什么不同呢?二者的区别在于:叙述时,写一个人物是以作 者的立足点写的,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口吻把某个人物介绍给读者,成为“人物— 作者—读者”的三者关系。而用会话来写,则是作者暂时把自己躲开,让人物直接说话给读 者听,成为“人物—读者”的两者关系。
   郭沫若说,记人时应该“尽量地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所谓人物自己的语言,一是指符合 该人物的性格、感情、意志等的会话;二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说的话。 要写好人物的会话,“这事情相当的难,非有充分的研究或经验是不能够运用的。”(《沫 若文集》)因此,初学写作者应该研究会话的写作,并且努力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
   “对话必须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是个怎样说的问题,要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 ……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是最应注意的。老看着你的人物,记住他们的性 格,好使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话。学生说学生的话,先生说先生的话,什么样的学生与先生又 说什么样的话。看着他们的环境与动作,他在哪里和干些什么,好使他在某时某地说什么。 ”又说:“一般的说,对话须简短。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总缺乏戏剧的力量。”“一个人 说话,即使是很长,另一人时时插话或发问,也足以使人感到真像听着二人谈话,不至于像 听留声机片。答话不必一定直答所问,或旁引、或反诘,都能使谈话略有变化。心中有事的 人往往所答非所问,急于道出自己的忧虑。或不及说光一语而为感情所阻断。总之,对话须 力求像日常谈话,于谈话中露出感情,不可一问一答,平板如文明戏的对口。”(《老舍论 创作》)

一、描写概述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 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 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描写的特点有哪些呢?“今日读者的味已经受到与阅读竞争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所有这 些活动都影响到现代写作,也改变了描写的性质。”“今日读者要求动作快,甚至在描写中 也是一样。……你可以注意到现代描写的如下特点:1、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 ——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2、 动作——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 3、许多感觉印象——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 述的一切……。4、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 。”([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 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二、细描与白描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 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如《子夜 》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 形的繁华的。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朱启清《 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 着翼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人物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 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一)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 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 象。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 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 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 ”的。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 的 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 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 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 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 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 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 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 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 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 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 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 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 却心毒手狠。
   (二)心理描写: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 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 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 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 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 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 定、沉着。
  ( 三)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 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在 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 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 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 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 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 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 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 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 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 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 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 种方法进行描写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 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他 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 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 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 觉其更勇。”
   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 反映和应用。《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 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 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 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 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 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 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 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相关文章


秘书资格认定写作指导:秘书宝典十招
秘书资格认定写作指导:写作基础知识—事务文书的写作
秘书资格认定写作指导:写作技法—叙述
秘书资资格认定写作指导:word文档加密小技巧
秘书资格认定写作指导:商务信函的写作特点
秘书资资格认定写作指导:商务信函的写法及范文
秘书资格考试复习辅导:怎样写单位工作报告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