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14 12:07:5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抗心律失常药
☆ ☆☆☆考点1: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1.作用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主要通过降低心肌自律性,特别是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1)降低自律性:①降低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对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等“快反应细胞”,主要是抑制4相Na 内流或促进K 外流;而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主要是抑制4相Ca2 内流。②药物通过促进K 外流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③提高阈电位。
(2)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可通过促进或加速复极以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或抑制早后除极上升支的内向离子流或提高其阈电位水平,或增加外向复极电流以增加最大舒张电位等;减少晚后除极主要通过减少细胞内Ca2 的蓄积,钙通道阻滞药能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另外,能抑制一过性Na 内流的药物也能减少晚后除极,如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等。
(3)改变膜反应性及传导性而消除折返
如奎尼丁可减弱膜反应性,减慢传导,而使单向传导阻滞发展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苯妥英钠可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因而消除折返激动。
(4)改变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而减少折返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等延长ERP,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药物使ERP和APD缩短,但APD缩短程度较ERP更显著,使ERP/APD比值增大,即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有利于减少期前兴奋和消除折返。同时使邻近心肌纤维ERP趋于一致,消除折返。
2.分类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有钠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钙通道阻滞药等。
(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包括:①ⅠA类-适度阻滞心肌细胞钠通道的药物。此类药适度阻滞钠通道,抑制Na 内流,同时抑制K 外流,使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速度减慢,传导减慢,APD及ERP延长,此外,也减少Ca2 内流,故有膜稳定作用。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安全唑啉、阿义马林、吡美诺等;②ⅠB类。此类药轻度阻滞心肌细胞钠通道,对0相去极化抑制作用较弱,在不同条件下可稍减慢传导或加快传导,促进K 外流,但APD缩短更显著,故相对延长ERP。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尼、阿普林定等;③ⅠC类。此类药对钠通道有高亲和力,显著抑制0相去极化,减慢传导,对复极化几无影响。药物有普罗帕酮、氟卡尼和恩卡尼等,电生理作用及应用类似。
(2)Ⅱ类-β受体阻滞药:主要通过阻断心脏的肾上腺素β受体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某些β受体阻断药在高浓度时还有膜稳定作用;同时多数β受体阻断药还具有阻滞钠通道、促进钾通道开放及抗心肌缺血等作用,可改善心肌病变,防止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尽管不同的β受体阻断药对心脏的选择性、膜稳定性、局麻作用和内在拟交感活性方面等有差异,但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影响不大。以普萘洛尔为代表。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此类药降低细胞膜K 电导,减少K 外流,从而能延长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APD和ERP,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较小。如胺碘酮、溴苄铵等。
(4)Ⅳ类-钙通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又称钙拮抗药,是具有广泛心血管作用的一类重要药物。目前钙通道阻滞药有几十种,其化学结构不同,对不同组织选择性不同,在钙通道上的结合位点也不同,国际药理学联合会(1992年)将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阻滞药分为三类:①选择性作用于L型钙通道,其中多数药物结合在α1亚单位。根据α1亚单位上的不同结合位点,又分为几个亚类:1a类: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1b类:地尔硫革类,如地尔硫 ;1c类: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②选择性作用于其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如作用于T、N、P通道药物。③非选择性通道调节剂,如双苯烷胺类,包括芬地林、普尼拉明、苄普地尔、桂利嗪等。
目前作为抗心律失常应用的钙通道阻滞药主要有维拉帕米、地尔硫 、苄普地尔等。钙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使钙电流减小,因此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细胞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延长房室结细胞膜钙通道复活时间,延长其不应期。
(5)Ⅴ类-其他类药:如腺苷。

☆ ☆☆☆☆考点2:奎尼丁

奎尼丁系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出的生物碱,为抗疟疾药奎宁的右旋异构体。
【药动学】 口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约80%,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组织中药物浓度较血药浓度高,心肌中浓度尤高。主要经肝脏代谢,仅约10%~20%的药物以原形从肾排出。有效血药浓度为2~5μg/ml,超过6μg/ml引起毒性反应。t1/2约6h。
【药理作用】 奎尼丁与心肌细胞膜钠通道蛋白结合后,适度降低膜对Na 、K 等通透性。
1.降低自律性。抑制细胞膜的钠通道,使4相缓慢去极化速度减慢,自律性降低。在治疗剂量下奎尼丁对异位起搏点抑制作用比窦房结更明显,故有利于消除异位节律。
2.减慢传导。抑制0相Na 内流,使0期去极化速度减慢,因而传导速度减慢。
3.延长ERP。奎尼丁减少3相复极化时K 外流,延长APD及ERP,并使ERP更趋向一致,有利于消除折返。对心房ERP的延长比心室更明显。奎尼丁延长ERP,减慢传导,使单向阻滞转变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4.其他。阻断α受体和抗胆碱作用,此外还阻滞Ca2 内流,抑制心肌收缩力。
【临床应用】 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都有效。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复律治疗和复律后的维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对伴有心衰的患者,应先选用强心苷治疗。由于奎尼丁不良反应较多,一般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使用。
【不良反应】 奎尼丁不良反应多,毒性较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及腹泻,特别是腹泻常使病人不能继续用药。
2.金鸡纳反应。主要表现为耳鸣、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与奎宁引起的症状相同。
3.低血压。奎尼丁阻断α受体使血管扩张,同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可引起血压降低,尤其是在静注时,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故不能静注给药。口服时心衰及低血压患者亦应慎用。
4.血管栓塞。慢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常有血栓附着于心内膜上,用奎尼丁后心房颤动转变为窦性心律,心房收缩恢复正常,可能使血栓脱落,引起脑及其他重要器官血管栓塞。
5.心动过缓或停搏。对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房室传导阻滞者,由于奎尼丁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可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故此类病人应慎用。
6.奎尼丁晕厥。偶尔突然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纤颤而死亡,发作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停止,称为“奎尼丁晕厥”。可能由于心室出现弥漫性传导阻滞和复极不均一所致。应立即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治疗。
7.过敏反应。偶可出现皮疹、药热、呼吸困难、血小板减少等过敏症状,一旦发生,应及时停药。
【禁忌证】 严重心肌损害、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过敏、强心苷中毒、高血钾者禁用。

☆ ☆☆考点3: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胺为局麻药普鲁卡因的酰胺型衍生物,对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较奎尼丁弱,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似优于奎尼丁。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lh达血药浓度峰值,生物利用度约80%,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0%,有效血浆药物浓度为4~10μg/ml。部分在肝转化为N-乙酰普鲁卡因胺,乙酰化速度与遗传有关,分为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二类。慢乙酰化者半衰期长,易出现毒性反应。约70%的药物原形由尿排出。肾功能不良者消除率降低。t1/2约3~6h。
【药理作用】 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抑制4相和0相Na 内流,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和延长有效不应期,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消除折返激动。抗胆碱作用及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均较奎尼丁弱,无α受体阻断及抗胆碱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亦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奎尼丁不能耐受者可用本品。可口服也可静注。
【不良反应】 较奎尼丁轻,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此外可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长期用药的患者10%~20%出现红斑狼疮样症状,慢乙酰化者易发生,停药后多数可恢复。静注过快由于抑制心肌收缩力及扩张周围血管而出现低血压。剂量过大可致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甚至心室颤动。
【禁忌证】 传导阻滞、低血压、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相关文章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理学-镇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理学-呼吸系统药物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理学-抗心绞痛药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理学-利尿药和脱水药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