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选择:大城市战略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11 12:08:0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国的城市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面对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40%的新的转折期,坚持优先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盲人摸象。抓住一条腿说这就是大象,摸着一个耳朵说这就是城市战略,没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问题。中国的城市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绝对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用技术问题来解决中国的战略问题,必然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这是一个误区。第二是拔苗助长。城市化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化过程变成了政府行为。政府盲目推动,是大城市化很重要的障碍。

  战略选择背景:三个变化,两种前途,一个拐点

  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1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走出了低收入国家正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一直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这个阶段,我国将面临巨大的转折压力,概括为“三个变化,两种前途,一个拐点”。

  “三个变化”———一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将会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在加速。二是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我国的消费结构主要以吃、穿为主要需求,而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住行及文化、娱乐需求将替代吃穿的需求,成为消费结构的主体内容。三是社会结构重大调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可能会发生分配不公,利益分化,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多种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时期。所以这三种变化很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进入“黄金发展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另外一种前途,叫矛盾凸显期,学者把这种矛盾的凸显期叫做“拉美现象”。

  “一个拐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倒U形理论的假说,收入差距和人均GDP高低之间有高度相关性。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0%—40%的时候,收入分配到达倒U形曲线的拐点上。我们有可能通过这个拐点使收入逐步趋于平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否则,收入差距就会逐步拉大,完全形成两极分化的社会。2003年我国城市化率是40.53%,GDP刚刚突破了1000美元,用这个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对比,我国正处于这个拐点上。

  战略选择核心:坚持大城市优先发展

  关键时期怎么办?重要关口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时期抓关键,关键在于城市化。重要关口最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的核心是坚持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观点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模式,另一种坚持以大城市发展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认为,要坚持“抓大带小,以城带乡”,即优先发展大城市,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的三点主要理由是:

  优先发展大城市是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是个什么状况呢?资料显示,2002年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是37.7%。城市人口是4.6亿,农村人口是8亿。现在我国城市化的平均增长率每年是1%,每年大概有800万到900万的农民和非农人口要转变为城市人口。按照这个增长率来计算,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大概是58%到60%。也就是说,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8个亿到9个亿。除了小城镇可以消化2亿到3亿之外,大概还有6个亿的人口要在城市消化。这6个亿的城市人口需要有200个能容纳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或者是300个能容纳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样的一个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对于目前我们的城市来说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再加上现在的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远远不能适应人口的快速增长,用发展小城镇的办法是解决不了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所以,我们的观点是要“抓大带小,以城带乡”,是要优先发展大城市。

  优先发展大城市是效益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集聚和辐射,是对资金、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的集聚和对周边及更大区域范围的市场辐射。在这一点上,与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由于占据资金、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的绝对优势,而使其在区域内的市场辐射能力也占据绝对的优势,而这种市场辐射优势最后又与市场要素集聚优势不断形成双向互动和促进,其结果是,大城市调控产业布局和吸引产业入驻能力不断增强,效益优势不断变得更优,而与之对应,小城市在调控产业布局和吸引产业入驻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则日益显现。而这种在调控产业布局和吸引产业入驻能力方面日益显现的局限性,正是“小城镇、大战略”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制约。

  优先发展大城市是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的本质是公共资源集聚的产物。公共资源的特点是拥有的人越多效率就越高,回报率也越高。上海是目前我国最有效率和最节约的城市,因为上海用最小的空间养活了中国相对最多的人。换句话说,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它的公共资源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就会越高。目前,上海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如果把这个标准作为城市化完成以后的最高标准,假设全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为上海的一半,假设到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70%,那么我国将有10亿左右的人口进入城市。这10亿人按照平均50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来计算,全部用地只需要20万平方公里。即使是人口密度再减去一半,按2500人/平方公里计算,也只需要40万平方公里。另据专家的测算,按照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将我国200万以上的大城市,20万人口的小城市和不足万人的小城镇进行比较,其人均占地面积是1∶2∶3.1。也就是说,小城市比大城市人均占地面积要多一倍,而小城镇比大城市人均占地面积要多两倍以上。可见,大城市的发展是资源节约型的,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是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

  坚持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需要回答的两个疑问:

  一是大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根据专家对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的测算,当城市规模在10万—1000万人时,城市收益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当城市规模小于10万人或大于1000万人时,城市规模的净收益会不断降低。只有当城市的规模在100万到400万人口时,城市规模的净收益为最大值。

  二是大城市是否必然带来城市病?有人提出,大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城市病,比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贫民窟。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和认清在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城市病与农村病相比,哪个病更要命!

  大城市发展:解决“五个中”

  大城市的发展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实现大城市的发展,要解决“五个中”的问题:

  中部必须崛起。无论是东北的振兴还是西部的开发,真正的问题在中部,如果中部不能发展,这5亿多人口的城市化问题不能有效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就很难推进,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就很难连贯。

  中等城市必须扩容。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发展大城市不是把上海和北京再做大,不是摊大饼,而是要从不断的“摊大饼”转变为“蒸馒头”,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的发展;第二,中等城市扩容,中部地区的中等城市是重中之重。

  中间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大城市必须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化城市功能。城市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说,会逐步从一产、二产向三产转变,这叫做产业升级。那么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将形成产业集聚,也就是说,在产业分工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在城市的产业集聚之中,产业的链条越长,产业的投资和再投资的空间就越大,产业的集聚度就会越高。那么,产业集聚依赖什么进行成长呢?主要有两个因素: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二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公共设施。所以,优化空间布局,带来的是发展环境的优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优化产业结构带来的是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发展。尤其是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解决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必须加快发展,并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是工业的脊梁。再好的机器设备,再好的产品设计,都需要技术工人来操作,都需要技术工人来把图纸变成产品,技术工人才是支撑我们这个世界制造中心的脊梁。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持续了很久的“技工荒”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产阶层的数量必须扩大。这里有两个主要因素:第一,中产阶层是城市消费的主要推动力。只有中产阶层的数量扩大了,其消费才能上去,城市才有活力,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才能够奠定;第二,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中产阶层相对扩大,社会才更加稳定。一个社会稳定的城市,最有钱的人和最没钱的人应该是在两头,是最少的,中产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应该是最多的。

  资料链接

  目前,除了大城市战略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城市化战略的影响较大:

  大城市圈、大城市群战略

  目前,关于大城市圈的概念很多,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是通勤圈。大城市通过建设近郊和远郊地区,通勤半径可以逐渐延伸到20至50公里,在高速铁路网发达的城市,可以达到100公里。这样一个通勤圈域可以称为大城市圈。城市圈的扩张不是单纯的同心圆式扩张,而是沿主要交通干线呈放射线型延伸,在延伸放射线上可以分裂出许多卫星城市。大城市群是被高速交通轴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城市圈、大城市群。

  小城镇,大战略

  “小城镇,大战略”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归根到底,是要靠加快小城镇建设,并以此为依托,使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可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此外,在小城镇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的经济成本比在大城市小得多。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

  “多元”模式战略

  “多元”模式战略具体地说,就是采取“多元化、非均衡、逐渐递推、综合发展”的战略。所谓多元化,就是指目标模式的多样化;非均衡指各期主攻方向不一,各有侧重;逐级递推指实现战略的阶段性;综合发展则是就效益而言,近期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期以社会效益为主;远期以生态效益为主。该战略认为,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



相关文章


征收拥堵费写进广州城市新规划
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完善
论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战略
居住区内有哪几类主要的室外场地?
十字路口的选择:大城市战略
城市街道空气质量与道路绿化型式的关系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