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题组解析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15 15:47:3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6年,对于每一位经历了毕业和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都是多少充满着沉重的一年。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实施的高校扩招,在这一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权威统计,今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到413万,比去年净增75万。

413万——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或符号,暗藏其后的是关系社会、牵连家庭、具体到莘莘学子中每一个个体的深刻问题;“大学生就业”也急剧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今年4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就大学生就业状况展开了调查。在历时3个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于7月16日向社会公布了研究报告。

该调查面向全国16所大学的6000名应届本科生,采取填写问卷和网络调查结合的形式,注重了地域和专业分布方面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正因为如此,报告中透露出一些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趋势与动向。

一、总体形势趋于紧张

自2005年新学期伊始,“就业难”的观念便潜入高校校园,成了压在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一块石头;春节过后,这种思潮经过社会媒体、舆论的传播,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可是,就业难到底有多难,主要表现指标如何反映等,人们并没有一个量化的统计;此次由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和团中央组织的联合调查,则给出了直观的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这是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本描述。在同期进行的新浪网调查中,上述几项数据的数值也基本保持一致。

可以看出,在5月底应届大学生即将离校时,只有半数的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就业去处,或者通俗地说“找到工作了”。尽管我们不可以将“就业”这一项指标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可是面对为数不少的“未就业群体”,社会和有关部门不容乐观。

课题组在发布就业状况时,也着重指出,当前社会有一个误区,即片面地将就业率等同于大学生就业;而有的高校将不同专业的就业率作为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标准,由此带来一些不良的问题。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是否找到工作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严重的高等教育问题,严峻的社会问题以及不可忽视的政治问题。他呼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系统的重视和投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为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 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这里的“观念”既有社会的观念,也有大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观念问题。

社会舆论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

不仅如此,社会舆论维持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和期待值,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苗头、新探求不是本着鼓励的初衷去宣传,而是带着猎奇和挑刺的眼光去看待,主客观上都不利于缓解就业难的形势。先前有指责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的报道,近来又有哈尔滨一位大学生修脚工被周围人斥以“贬值”的闹剧。

社会观念的扭转要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还很不容易,特别是涉及工作地域、工作种类方面。一位在基层工作过数年的发言者坦言,在西部某城市的几年里,接待了很多为子女求情调动工作的父母,他们“宁去端茶倒水,也不愿下基层”。

就大学生而言,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双重心态仍主导着这个群体。一方面,据调查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在择业标准的优先顺序上,有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选。但在另一方面,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调查中,仍有45.93%的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到基层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赞成”的态度。

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大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有的要求决定了他们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这些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不免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形,表现在酬薪、地域、职位要求等。

较高的预期只是一方面,而当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就业时,又会因现实状况而降低期望值,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大学生身份认同”,反映在调查中的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王丽萍就指出,大学生不是普通劳动者,社会不要一味要求大学生们降低期望值,而是应鼓励他们提升竞争力,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只有有尊严地学习和就业,才能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三、新的动向值得重视

在本次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些就业趋势和动向,其中有的与传统认识基本吻合,而有的则差异较大,甚至大相径庭。

首先,在大学生性别因素、地域因素、专业因素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出的态势和已有认识基本一致,但也有差异。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1.08%,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远不及想象的严重。

在地域方面,分布于四个区间的16所大学的就业情况呈阶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在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2.43%、47.88%、43.39%和41.73%。

专业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则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的普遍认识有较大出入。按照调查中划分的学科分类,“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居于前三位的是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排在了最后几位,甚至低于传统上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40.35%)和历史学(51.85%)。

就业意味着跨出学校,走向社会,适应新的环境。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最高,达到了65.9%,而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把求职技巧的缺乏当作最为头痛的问题。两项数据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作为供方和需方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对接上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是人际、社会关系在求职中的权重已越来越凸显,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这也提示大学生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资本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针对学校教育,受访的44家单位中,有26家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的22家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约因素,存在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有55.65%的学生对于社会兼职表示认可,这也为学校在重视校内专业学习的同时平衡校内外活动的关系提出新的课题。

同时,自上世纪末以来,各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始组建,但此次调查却表明其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有40.92%的学生渴望学校能提供信息和推荐工作,凸显出学生对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的较高期望值。与此同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中,持“一般”或“没有什么用”的学生占到47.45%和17.38%。

第三,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政策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偏差,宣传和执行的力度有待加强。调查中,“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2.56%,“比较了解”的也只有23.77%。这样导致学生对政府政策的预期较低,影响政策应有功能的发挥,26.10%的学生由于对相关优惠政策“缺乏信息”,他们“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心态如何?是否像舆论所渲染的“不安分子”?调查给出了一个令人有些意外而又欣喜的答案:大多数大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形势,以“求诸己”的责任感来面对眼前的困难。在关于大学生对求职挫折和失败的认识上,有76%的学生认为是“一次必要的人生经历”,另有21.01%的学生认为将会“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积极”,而对学校、社会的负面评价不超过15%;64.09%的大学生将“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选择“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的则占到27.1%。

为此,课题组和与会的专家高度评价了大学生群体的身份调整,认为这是“今天大学生可贵的品质”,“是值得珍视的社会资源和精神资源”,也“为必要的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缓冲期’”。

针对就业难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更新观点、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学校层面要合理定位、就业为本、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提高政策有效性,全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容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人才供需的市场也处于相互磨合和适应阶段,客观来讲,短期内找到“就业难”的根本解决之道并不现实。但是,基于实证的调查和研究,切实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唤起全社会足够的耐心、关注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生的爱护、理解和宽容,也不失为当下缓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就位”与“备位” 是否都到位?
考研报名正式开始 考研潜水者浮出水面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大学生对就业现状不满
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
北大课题组解析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锁定“待就业毕业生群体”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大学生将户口迁至小岗村做农民种蘑菇
学中医的大学生办杭州品牌废品回收站
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厅关于2006年面向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学历教育工作的通知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