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之出路种种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15 16:30:3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

  惊人的增长数据后面隐藏的是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各种艰辛,岂不见近期各种报刊关于大学生找工作如何困难的文章连绵不绝,言语中充满了无奈。这就是高校扩招后的结果,这就是全民素质提升台阶后的结果,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谁又该对此负责呢?

  下面让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首先要肯定高校扩大张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的确起到这相当作用,毕竟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与国际上比,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整个社会的比重还是较小,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人中素质,最好的途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爱更好的教育,这个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但国家仅仅是出于这个目的吗?我个人认为这也与中国本身人口众多,推迟就业压力有关。在高校扩招前社会上就已经出现就业人口压力过大的现象,如何解决,曾让国家大为头痛。大批的高中生从学校出来加入到工作大军,而社会又无法提供如此众多的岗位。行啊,现在没这么多工作,过几年经济进一步发展了,岗位增多了,不就解决了。让高校扩招,让高中生继续在学校里呆四年,可谓一石三鸟: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推迟就业,一方面推动教育产业发展。至于四年后的情况到时再说吧,说不定这届政府都结束了,有问题就让下届政府去解决,不行研究生再扩招,让他们再到学校呆三年。

  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口过多。

  人是不可能逆潮流而动的,社会现象如此,你就必须接受,也无论你是否乐意。

  1、摆正心态,切不要再以大学生高人一等的心理自居。什么天之骄子,什么象牙塔里.....让这些话都见鬼去吧,认清现实,每年三四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出校门,大量的非大学生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涌向城市,让你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而且除了学习能力强点,接受能力快点外,大学里的纯理论知识对工作能有多大作用?所谓大学里聪明的人学学习方法,愚笨的人学书本知识。论到吃苦耐劳,大学生比起后者远远不如,并且人的能力高低也不仅仅以学识而论。毕竟科研、管理岗位有限,人人都想做又怎么可能呢。

  2、纯以工作前景而言,大单位、有发展前途的单位是首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单位无论大小,一定要有发展前景,处于一个没落的行业、一个萎缩的部门和机构是很难有机会的,相对大单位则可有一下弥补。

  3、就业地点还是要近量趋向于大城市。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条件显然无法吸纳成倍上涨的毕业生,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之后,21世纪初,一股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潮”开始形成,大规模地涌向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然而一个城市的吸纳力是不可能极速膨胀的。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这股就业洪流由此变得曲折起来,一些就业支流甚至正在演变成大学生找工作的“新盲流”。这也是无奈之举,大城市机会相对比小城市要多得多。大城市工作如实在不行仍有机会再换,小城市就业岗位本身就少,加上越是小地方,家族裙带关系越是发达,有限的工作岗位也很难留给无关系群体。

  这些情况还导致一个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

  中国自古以来每个人都有通过科举制度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断的补充到上层阶级才能保证社会健康所急需的内部再生能力得到周期性的补充。高考本身是一个相当公平的提升机会,进入高校本是处于社会底层人进入城市,成为白领的最有效手段,以前只要进入高校也就基本完成了底层向上层的跨越,而现在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的产业化进程,高考这个天平也失公正。经济实力成了完成高等教育的必须手段,无形也挡住了一部分有能力的但无经济力人抬升的机会。长辈的社会阶层越高,毕业生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长辈为农民者比长辈为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少很多,当然工作性质也大相径庭。与以往相比,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在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知识、学历和自身能力仍是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但这种不公平现象大有越演越烈之式。

  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读研,不少一时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奈选择考研,但大家都知道,研究生也在大面积扩招,等三年以后,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又会如何,谁人得知。



相关文章


东北五院校联办招聘会 国际500强应聘者最多
教育部确定明年为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
汪大正:企业应承担就业的社会责任
高等教育要为大学生“创业”打好基础
大学毕业生之出路种种
深圳发展银行欲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年代造就性格迥异三代人 谁是职场佼佼者
学生就业难 高校就业办不能只“催”不“办”
温州王立微获“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