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激情与理性的博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15 16:46:3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999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专业大三学生李玲玲,因自己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而得到武汉世博公司的10万元风险投资,进而创办了天行健公司,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征程。然而不到三年,因后续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天行健”最终走向了尽头。此后,受挫的李玲玲重返校园继续学业。但这个倔强的学子表示今后仍将选择从商之路……

  从1999年到2005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改革的步伐完成了时代的更替,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的21世纪正真实地展现在世人的视野里,几经浮沉和阵痛的新经济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入我们的思维,改变并挤压着我们的生活,在高新技术演奏的市场经济旋律中,社会的日新月异将改革的蓬勃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俊杰辈出,日新月异”的背后,国企职工下岗、失业造就的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潮冲击着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告别了“统一分配”的当代大学学子们诚惶诚恐地试探并敲打着择业之门,而高高垒起的门槛正在将大批学子拒之门外。大势所趋之下,一批有胆识的学子们开始重走李玲玲的自主创业之路,但是李玲玲的创业经历却让这些学子们平添了几分彷徨和忧虑,乃至望而却步。

  前不久,由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创业与科技企业孵化”高校巡回演讲活动在武汉四所高校举行。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几位成功的创业者为徘徊在创业路口的学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创业准备课。本刊期待此篇能够力助学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心境和智慧谱写一曲自主创业的和谐之音。

  激情燃烧

  大学生创业初现端倪

  大学生创业热始于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赛云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天之骄子”的114份创业计划。“创业计划竞赛”被誉为“比尔·盖茨的孵化计划”,在当时倡导“择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才俊们的思维中,萌生了一个在理想状态下炼造的“老板梦”。

  翌年3月,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拉开序幕;同年底,高校云集的上海首届“亿唐杯MBA创业计划大赛”竟相开锣;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潜流涌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是1999年开始并旨在拉动内需的高校扩招。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由于扩招增幅过大,增速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应对这种情形,不少地区无奈推出“用创业带动就业”的解决思路。二是很多大学生将待遇高、福利好,能实现自我价值与抱负作为就业的两个重要标准。因此,部分志存高远的大学生宁愿不选择单位,而选择创业,选择一种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于2001年组织实施了“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2004年,他们再次对30多所高校的近2万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国企21.14%;外资或合资企业16.95%;科研、医院、新闻等单位13.66%;政府机关9.12%;自己创业8.81%;民营和私营企业8.55%;中小企业3.11%。在“创业与孵化”高校巡回演讲期间,武汉有关调查显示,至少有两成大学生创业愿望强烈。

  在国内,京、沪、穗、深大学生自主创业渐成时尚。一大批30岁左右的年轻英才在创业点上快速致富,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北京,大学毕业生创业团队使中关村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研究水平最高、市场规模最大、厂商数量最多、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成为北京科技实力增强的强大动力,为北京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在创业中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上海,当陈天桥等复旦学子的创业经历逐渐成为业界传奇的时候,创业成为已离开校门和即将离开校门的大学生的一种准备好了的选择。如今,自主创业正成为上海大学生重要的就业形式。近3年来,自主创业的沪上毕业生有300多人。在广州这方令创业者激情澎湃的沃土上,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广泛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行动,给城市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精神家园。年轻而充满激情的深圳,不啻是无数青年人施展创业抱负的理想之地,更是创业者“孔雀东南飞”的共同梦想。

  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大学生的种种创业行动表明,创业是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主题,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也是中国大学生日益理性和冷静的人生选择。

  规避风险

  帮助大学生走出误区

  大学生创业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往往意味着风险、坎坷,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个人创业能否成功并不在于是不是大学生,市场也并不因为谁是大学生而给谁优待。对于多数学子来说,在激情与理性、才智与机遇的对决中,又往往是激情过高而理性不足,才智过人而错失良机。对创业能否成功,大学生们常有困惑:为什么我不能成为比尔·盖茨?为什么别人能成功?

  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少人创业失败呢?当前普遍存在的几种创业误区值得试图创业的大学生们深思。一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部分学生未出校门,先当老板,可由于缺乏公司运作经验等原因,只能拿钱买教训;部分学生把互联网当成创业捷径,而其实根本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然很快就被挤出市场;部分学生盲目选择创业项目,一口想吃个大胖子,自然是赔了又赔。二是不结合所学专业创业。结合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投资创业,能发挥所长,更得心应手。而不结合所学专业创业,则往往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三是过分依赖国家和社会支持。创业单纯依靠国家的政策优惠,过分依赖社会及学校支持,显然不现实。而找准市场定位,开辟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四是有畏难情绪,经受不住挫折。创业不仅要克服畏难情绪,而且要不怕吃苦,不怕经受挫折和失败。

  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者总是勇于挑战失败。

  1993年,现任湖北团结激光集团董事长的陈海斌辞职下海,创办团结激光,开始了异常艰辛的创业历程。1994年,团结激光遭遇第一次资金困境,公司面临解散,原创业团体出现裂变,创业者由7人变为6人。1995年,团结激光第一台产品因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并遭起诉,又面临关闭,创业团体再次发生裂变,原创业者由7人减少到5人。1997年,团结激光医用激光产品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巨大亏损。2000年,由于公司长期效益低迷,创业团体遭遇第三次裂变,原创业者由7人锐减到3人,团结激光又面临第四次危机。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但陈海斌都没有退缩。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把团结激光做大做强。

  陈海斌是一个充满激情,具有坚强意志的创业者,他不避讳创业需要激情,甚至冲动,在“创业与科技企业孵化”武汉高校巡回演讲中,他对高校学子们说,“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一定要有创业的激情”。不过,他认为这种激情最好体现在创业过程中,正如他所说,“跌倒一次,你就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战胜困难,没有一股冲劲是不行的。”他送给要创业的大学生四句箴言:“胸怀目标,点燃激情;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励精图治;抢抓机遇,实现价值。”

  陈海斌认为,创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是一种文化行为。创业首先是一种价值追求的文化,其次是一种变革与创新的文化,第三是一种新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陈海斌的“创业激情”观和“创业文化”观值得大学生们思考,那么,周毅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则值得大学生们警惕。

  现任湖北众友科技公司总裁的周毅于1993年开始创业,他做过建材生意,摆过地摊,卖过服装,后来又到乌鲁木齐卖寻呼机。也就是在卖寻呼机时,他发现了“通讯检测仪器”这个创业点,进而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周毅提醒想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要理性、冷静、慎重,可以在适合自己、自己熟悉的行业找到创业点。

  他告诫立志创业的大学生:一、学好专业知识,关心经济动态,多了解自己喜欢的行业;二、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三、利用实习、打工、推销等机会,进行经营实践;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五、练就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六、多交些企业界的朋友,学习别人的经验。

  周毅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结束时,一位女生追至门口问他:“我觉得自己现在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创业没有什么联系,想退学创业,您怎么认为?”“我不赞成你的看法,学业很重要,即使它看上去和将来的创业没有关系,但至少你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周毅这样回答。

  对于在校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创业,专家普遍认为为时过早,不宜操之过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校应分清主次,以学业为主,不应过早创业;先打工、后创业,先就业,再创业,或者边就业、边创业,也未尝不可。但在创业之前,要多关心经济动态,尝试寻找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进行经营实践,体验创业快感,磨炼创业意志,为将来创业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据媒体报道,武汉高校有不少学生在“创业演讲”活动结束后,创业欲望趋强。“只要条件成熟,我会义无返顾地去创业。”武汉科技学院学生小王说。“原来就有创业的打算,听了企业家的演讲后,更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武汉大学大三学生方军说,“我的许多同学都有创业打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主题,是更高层次的就业。

  那么,大学生创业到底如何走出误区、规避风险呢?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他们就如何走出创业误区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学生们参考。

  确定自己能不能创业,稳步实现创业目标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那么,首先要考虑自己愿不愿意创业,此愿望强不强;还要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创业,有没有创业资源和能力,创业的胜算有多少;决定创业后,就要逐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了解摸索市场,提高适应社会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理性选择创业项目,从挣第一分钱开始创业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是不是不想当比尔·盖茨,创业就不会成功呢?不一定。当不当比尔·盖茨,只是创业的志向问题。而能不能从适合自己的行业干起,则关系到创业的成败。因此,选择创业项目务必要进行理性分析,寻求切实可行的发展空间,找好经营点,少选择投资风险很大的行业,而选择风险小的行业,比如高素质人才比较欠缺的服务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尝试创业,从挣第一分钱开始创业,而不幻想一夜暴富、赚第一桶金。先打打工,学学创业经验,积累一点资本,再着手创业,从事力所能及的经营,才是比较稳妥的创业选择。

  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勇于挑战创业困境

  创业既要有激情,又要有理性。那么,既然踏上了创业之旅,往往无路可退,激情又比理性更重要。激情就是百折不挠、克难勇进的创业精神,需要艰苦奋斗和顽强的毅力作支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摆脱重重困境。从这层意义上说,创业不仅是一种人生理想,而且更是一种人生责任。这种责任甚至是一种动力,将强力推动年轻的创业者勇往直前,实现凌云壮志,成就人生辉煌。

  孵化介入

  引导大学生理性抉择

  华东师大曾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创业意向调查,其中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可最终创业人数只有2%左右。虽然大学生创业还是当前就业“热”中的有“冷”选择,但仍被各界看好,并指出,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两年前,无锡商业技术学院以每个门面每月600元的价格从附近的单位租来19间门面房,然后又以每月200多元的优惠价格租给学生,并为他们免费办理营业执照。学生广告设计公司、照相馆、牛排屋、饰品店、理发屋、租车行、水果吧等店铺顺利开张,无锡大学生创业街因而名噪一时。 而如今,这条曾被称为国内大学开办的首条具有真正意义的“大学生创业街”早已名存实亡。

  南京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对那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惠,有相当一部分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却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创业一旦进入市场,就应该完全依照市场规则办事,而不应该“再当学生”。

  大学生创业仿佛是个“围城”,城内城外的呼声截然相反:“城外人”认为,国家应该有直接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刺激高科技创业;“城内人”则认为,对大学生创业不应过于强调政策优惠,温室里长出来的东西抵抗力差,创业最终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

  那么,社会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在创业中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创业是一个系统而曲折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创业的成功与否产生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技术的市场前景缺乏分析,二是欠缺企业管理经验,三是缺乏资金。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化解大学生创业瓶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创业+孵化”—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刺激并带动大学生创业,应该是良好的尝试与探索。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比较雄厚的资源。到2003年,全国共有48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93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1385家,在孵企业的总收入是851.7亿元,累计毕业企业9596家,当年新入住企业9891家,直接创造就业岗位55万个。

  随着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已逐步建立起共享设施服务体系、系统的融资、技术支撑、市场推广等支持体系,能有效降低入孵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近几年,部分孵化器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优势,开始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服务,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人力资源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曾经名噪一时的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以下称中心)现在又把孵化的触角延伸到高校,首次推出300万元大学生专项创业基金,专门支持大学生在中心创办科技型企业,凡在校和毕业大学生均可持项目报告和商业计划书申请使用该基金。此举旨在减少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成功率,因而反响强烈,已引起不少大学生的密切关注。中心还将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将专利、研究成果置换成创业资金,为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产权交易、不动产证券化、抵押贷款、知识入股等资金运作支持;为初期创业者提供公共办公摊位、工商代办等虚拟孵化服务,节约创业成本。

  中心主任、科技企业孵化专家龚伟对引导大学生创业颇有研究,他提出对大学生创业“预孵化、办学前班”的观点。就是说,大学生只要有创业想法和可行项目,都可以来中心孵化,中心将全力为他们提供资金、设施、手续代办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直到能读完“小学、中学、大学”,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或者说,中心将倾其力帮助大学生感知企业,预测市场,创业成功,实现人生抱负。

  龚伟说,中心在孵企业多,涉及专业广,每年能为在校和毕业大学生提供学习、兼职、就业岗位数千个,希望武汉高校毕业生中的部分人能在中心的企业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能走上独立创业之路,希望有计划、有条件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到中心创业,鼓励有含金量的创业,特别愿意支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办科技型公司。据了解,为促进武汉“8+1”城市圈建设和大学生创业,近年来,中心正逐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高新区企业用人信息交流,着力吸引大学生在武汉创业和就业,这对推动学生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全球各地各路创业巨人不断以传奇创业经历对热血澎湃、豪情满怀的大学生产生“刺激”,全国各级有关机构及各级各类孵化器已经和正以扶持创业的实际作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种种“诱惑”。对大学生创业而言,可谓“远有刺激,近有诱惑”,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激情与理性相容。

  对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抑或是就业后再创业,大学生理应作出理性而明智、适合自身发展的抉择。因为成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技术含量”是关键
大学生创业如何迈出第一步
山东省长清26个项目千万元扶持青春创业
东软尝试大学生创业中心 拉近大学与社会距离
大学生创业激情与理性的博弈
四川大学生创业开软件公司 毕业即挣下300万
大学生创业成功 各有各的招
相继创建专业网站 助大学生创业就业
首届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联盟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