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MOTO中国化VSHaier美国化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27 12:28:4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摩托罗拉是世界500强的一个典型代表。摩托罗拉的本土化,明确了扎根中国,做本土好公民的整体定位,利用中国的人、财、物、市场资源,乃至到最后培养和利用技术与管理资源,它堪称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楷模。
海尔没有摩托罗拉那样丰富的资源,它只是全球化企业阵营中的后进者和学习者。
当海尔试图跻身全球化企业俱乐部时,它身边的那些大个子们,只是静静地观察海尔的渐变、中国企业的渐变。观察摩托罗拉和海尔,我们首先必须注意一个大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与腾飞。正因为如此,摩托罗拉才会进入中国市场,也正因为如此,这片沃土才能孕育出海尔这样的强势企业,海尔才会拥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是中国企业未来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标杆,而海尔在美国的本土化,则是中国企业现在应该学习的榜样。选择本土化这个观察角度的意义正在于此。
中国经济的吸引力
1987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摩托罗拉的到来,拉开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本土市场的序幕。2006年初,海尔在北京宣布,海尔将彻底转变为“全球的海尔”。一个走进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一个中国本土诞生的准世界500强企业走出去,恰似一个轮回,见证了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
中国对外开放后,外国企业鱼贯而入,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主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主线。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对辩证统一体。现在世界上已经很少有封闭的单一市场了,在资本逐利本性和扩张冲动的驱动下,巨型企业必然进入各个区域市场,从而使自身蜕变为全球化企业,这个过程即全球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伴而生。一些全球性企业曾经尝试单纯依靠出口,而不是当地建厂来获得在中国市场。比如1980年代,日本企业不肯把汽车、家电等生产厂设在中国,短短10年之后,中国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其他国家企业乘虚而入,迫使日本企业不得不放弃出口策略,开始到中国本土直接设厂。
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不仅为一穷二白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一大批善于学习的中国企业,抓住这一机遇,由低端市场、缝隙市场入手,积累起了最初的竞争力。其中一部分企业,甚至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候具备了世界级的比较优势,并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手机行业非常典型。这个行业可以说就是摩托罗拉开创的,从最初的“大砖头”和寻呼机开始,摩托罗拉一度占尽先机风光无限。世纪之交,中国本土企业集体爆发,迅速蚕食老牌企业的利润与市场空间。至2003年,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已经滑入它的历史低谷。但摩托罗位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依然毋庸置疑:它不仅带动了中国手机行业的整体崛起,催生了中国手机消费市场的成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它自己的销售额也稳步上升。
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了外贸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然而,当中国经济的冲击力日益凸显时,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1/6针对中国。在此起彼伏的贸易战中,很多中国商品被直接赶出大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客观上无法再走低价抢夺市场老路,而必须提高技术与品牌附加值。而且,必须走出国门,将工厂建在市场上,直接突破贸易壁垒。
当大规模的反倾销渐露苗头时,2000年,海尔先于别人走了出去,启动了美国市场,开始在国外布局。由于这个举动过于超前,一时间,批评反对声一片,而海尔坚定地走了下来。2005年,海尔在全球发展了240家子公司,全球总收入为128亿美元,海尔品牌出口与海外生产销售额达到28亿美元。其中,海尔在美国的销售额2005年达到了5亿美元。2005年8月30日,海尔当选为中国十佳国际品牌之首。
2006年,美国、欧盟再次挥舞倾销制裁大棒。此时,以海尔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可以从容应对。他们或通过自建和收购工厂在欧洲、美洲设立了“桥头堡”,或产品已更新换代,已不再遭受高额反倾销关税的限制。
点 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摩托罗拉和海尔是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代表性企业,前者,堪称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以及成功的典范,同时也是跨国巨头全球化运营的典范。而后者,则是中国本土企业逐步磨练出世界级竞争力,跻身世界经济舞台的代表性企业。
本地化的目标与理念比较
摩托罗拉:前车之鉴的得利者
20世纪中后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趋势中,跨国公司往往打头阵。世界进出口总额的40%以上,实际上是大型跨国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流动。
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摩托罗拉作为世界通讯电子领域的巨头,已经是一家真正的全球性企业。1987年,它在北京建立了办事处,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摩托罗拉一进入中国就制定了本土化政策,它宣称:“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与中国建立牢不可破的战略伙伴关系’,目标是成为‘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它制定了“植根中国、面向世界、精诚合作、共创未来”的总体战略,包括以“双赢”为精髓的四大发展战略,即投资与技术转让、管理人才本地化、配套产品国产化及合资与合作。
摩托罗拉的本土化策略,是在总结跨国企业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惠尔浦从雪花冰箱的惨败,标致汽车从广汽撤退,大多是因为不懂“欲想取之、必先予之”的中国原则;还有一派,日韩派,心中早定了一个长长的战略亏损期,不惜以雄厚财力先砸出一片市场份额来,这比早期短视的欧美探路者权谋重得多,但无奈日韩企业即使舍得亏本,但文化相对封闭,技术封锁也比较严重,其在中国的业绩和形象都较摩托罗拉这面本土化旗帜差很多。
摩托罗拉的特异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傲慢的领先者和庞然大物,而是像对待一片处女地那样,自信而不失谨慎。在进入之初,中国经济的前景尚未完全体现出来,摩托罗拉就显示出了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和重视,并且以自己的务实和真诚,充分挖掘和赢得了在中国市场的机会。
如此取悦中国市场,并且脚踏实地,使得摩托罗拉几乎没有尝过战略性亏损的滋味,他们一边在中国市场播种,一边又快速地收获了果实,而且他们不急于获得短期利润,仍是持续滚动地投入。
分析摩托罗拉本地化策略,最初的设想应该只是想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良好的产业工人素质,做加工厂和制造中心,因此,将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设在中国工业城市天津。出于制造中心的定位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当然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太多高成本的母国人员。
随着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从制造中心提升为更为复杂和重要的角色,其本土化策略的目标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竞争优势形成地和扩散地的中国市场,能为摩托罗拉全球提供重要技术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因此,其本土化不再只是从成本角度考虑,而是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倚重。
海尔:快人一步的“众妙之门”
作为中国经济的骄子,海尔在海外的发展,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海尔仿佛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大行天下的宿命。张瑞敏以青岛家电总公司副总的身份,空降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下车伊始便领先全国引进德国冰箱生产线,在中国人还没有品牌概念的时候,就提出品质塑牌的理念,留下了大锤砸冰箱的经典故事。2000年,张瑞敏顶住压力和人们的非议到美国办厂。2004年,海尔成为中国首家突破千亿元营收的工业企业。可谓步步惊人。
2000年前后,是海尔的国际化阶段。张瑞敏认为,狼来了,就要变成狼,才能与狼共舞。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产品走向海外,甚至企业走向海外的必然性。2006年,海尔更提出了全球品牌战略,“在全球竞争中取胜的标志是品牌,因此必须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
张瑞敏说:“在全球化运作的能力方面,我们的国际对手,有着我们所不具备的全球市场网络和全球化竞争的素质。”下棋要找高手,海尔不具备的素质,是需要创造出来的。创造全球化的品牌,就是要在人家的地盘上练就人家的素质。这就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核心命题。按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学习战争中提高”。这场张瑞敏指挥的经济战,和他年轻时曾经膜拜的领袖所指挥的革命战争有颇多类似之处。
作为经过狂热革命洗礼的一代人,张瑞敏熟知中国革命从弱到强的过程,在其灵魂深处,已经扎下了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因此,海尔的使命,张瑞敏的使命,他们的关键语素和关键行为,就是创建新生中国的500强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在这种宿命的指引下,张瑞敏带领海尔第一个冲到世界舞台上。
与其他伟大品牌在初创期相同,海尔也愿意付出前期必要的投资,甚至亏损。也许海尔到今天还没有真正走入收获期,但这就是它选择的路。张瑞敏没有像其他企业家那样一开始选择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他不要短期的容易和利润,他要的就是高难度的技巧磨练。快人一步,高人一筹,让一些人看不懂,这正是张瑞敏心中的“众妙之门”。


相关文章


人事部:退出机制将打破博士后站终身制
考博听力词汇与词组
案例分析:MOTO中国化VSHaier美国化
山东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方式重大改革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