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11 11:52: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width="100%"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7"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名称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 所属科室肾内科 病理

I型MPGN光镜下小球呈弥漫性肿胀、系膜细胞增生、基质重度增加,益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插入,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由于插入毛细血管壁的系膜基质与基膜具有相似的染色,在嗜银染色下表现有双层或多层基膜,称为".双轨症".。因系膜基质显著增加,毛细血管腔大部分闭塞,小叶结构呈分叶状,又称分叶性肾炎。严重时伴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见IgG、C3沿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呈弥漫性粗颗粒沉积。部分病例亦可见IgM、C1q、C4。电镜下:内皮下和系膜区致密沉积物,系膜插入,基膜增厚、毛细血管腔狭窄。Ⅲ型光镜下与I型相似。电镜下示致密物小球内皮下和上皮下沉积。

  Ⅱ型MPGN光镜下与I、Ⅲ型相似,但系膜插入不如I、Ⅲ型显著。30%病例有新月体形成,与预后有关。免疫荧光示C3呈粗颗粒沉积于系膜区与毛细血管壁,IgG大多少见。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基膜致密层被大量连结成带状电子致密物取代,又称电子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eisease,DDD)。亦可见于系膜,肾小球囊和小管基膜。

临床表现 三型表现相似,多见于青少年,10~20岁为高峰,<5岁,>40岁少见。男女发病接近。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0%左右。其中I型最常见占45%以上。1/3以上病人起病前出现感染,尤其上呼吸道感染。可隐匿起病,或以Ⅱ型肾病综合征起病占50%~80%,20%左右起病时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以Ⅱ型MPGN为常见。亦可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在I型MPGN相对多见。几乎100%病人有血尿,30%~40%起病时有高血压,随疾病进展则均有高血压。25%起病时肾功能损害,疾病后期高血压与肾功能不全平行发生。临床过程变化大,一些病例多年肾功能正常,亦有短期内肾衰,进展为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往往见于Ⅱ型。Ⅱ型MPGN可伴部分脂肪萎缩。
检查 可呈正红细胞性贫血。混合性蛋白尿。C2、CH50下降检出率20%~80%。Ⅱ型MFGN几乎全部C3下降,呈持续性低补体血症。补体的早期成分C1q、C4可正常。C3肾炎因子Ⅱ型60%阳性,I型20%阳性。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可阳性。80%患者血、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
治疗

临床过程虽有差异,但本病预后差。长期随访中,自然缓解率<5%。平均存活率5年65%~85%,10年50%~55%,15年30%~40%。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年龄:儿童较成人发展慢。②临床表现:病初有肾功能不全,早期有高血压、肉眼血尿,持续性肾病综合征者预后差。③类型:Ⅲ型较I型佳,Ⅱ型最差,Ⅱ型,Ⅱ型肾移植中,1~3年内几乎全部复发。④病理中若新月体形成>30%,多在4年内死亡。处于膜增殖炎症,5年存活率约75%,处于增殖硬化期,5年存活率往往40%左右。

  本病虽然疗效欠佳,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早期采用联合治疗,可一定程度地改善或稳定肾功能,提高生存率。

  对已有肾功能损害者应适量地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高血压低盐饮食及利尿剂无效者,应给予降压药物,适当应用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尚可延缓肾功能减退。尽管激素和/或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大多无效,且副作用大,较少选用。但多主张长期隔日强的松、环磷酰胺及抗凝联合疗法,在有一定疗效而无毒性反应时以低剂量长期维持。甚至有报告,激素治疗开始迟早影响预后,发病后1年内治疗反应良好,而5年后开始治疗者大多无效。抗凝治疗常选用潘生丁、华弗林。在有明显高凝血症或肾内凝血、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可用尿激酶、肝素等。亦有报告使用两种抗血小板凝集药潘生丁和阿斯匹林,副作用少且可改善组织学变化。

预防及预后 本病可有自发缓解,约占4%~20%。每年约有1%~2%病例进入终末期肾衰。寿命表统计分析显示10年肾存活率为80%~90%。估计最终发展成尿毒症者约35%左右。其余为持续的血尿或蛋白尿。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有:起病时即有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超过1.5g/d、高血压和无肉眼血尿;肾活检有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球毛细血管被侵犯、弥漫增生和弥漫新月体形成等。



相关文章


鼾症
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