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12 12:12:0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相关资料: 法律2篇 行政法规27篇 部门规章96篇 司法解释1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2篇 地方法规594篇 相关论文4篇)目录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

│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

│          指 标           │2000年│“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 │

├───────────────────────┼───┼────────┼───┼───────────┤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   │    7    │   │     9.5     │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   [4000]   │   │    [4200]    │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   │   [4000]   │   │    [400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 │    5    │ 4.2 │           │

│价格总水平                  │   │  基本稳定  │   │     1.4     │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4743 │   6800   │14221 │     24.6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0.9 │    1.5   │ 1.3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11.5 │    15    │ 21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42.8 │    60    │ 53 │           │

│初中毛入学率(%)               │ 88.6 │    90    │ 95 │           │

│全国总人口(万人)              │126743│   133000   │130756│     6.3‰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   [10]   │   │    <[1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    5    │   │     9.6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   │    5    │   │     5.3     │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 20.3 │    22    │ 26 │     5.1     │

│                       │   │        │   │           │

├───────────────────────┴───┴────────┴───┴───────────┤

│ 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经济普查前数据2005年为1.55%;              │

│ 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

└────────────────────────────────────────────────────┘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较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相关文章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豁免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要约收购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义务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审计法》几点意见的通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建设部公告第418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备案工作的通知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