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1977》:捧起三十年前的记忆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1 12:29:1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轶名

30年前的恢复高考是共和国历史上意义十分重大、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件事,SMG电视新闻中心为纪念这一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改变,对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制作了5集大型专题片《高考·1977》。

《高考·1977》糅合了纪录片和政论片两种形式进行拍摄。既有生动细节,又有宏大叙事;既有丰富的电视化表现手段,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访谈,直面不同时代高考亲历者,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精到的评述,揭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反思促进发展”这一主题。

谭盾——都是试管惹的“祸”

谭盾,凭借《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如今已是举世瞩目的音乐家。然而有谁会想到,在三十年前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中,谭盾差点与中央音乐学院失之交臂,大概更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罪魁祸首”竟然是一支小小的试管。

采访中,谭盾绘声绘色地描述起那段诙谐的命运小插曲:在考试中表现不错的他,回家收到的却是一封落榜通知书。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没被录取,是因为化验小便那关没过。他大为诧异:“我的身体没有问题啊!”重新检查下来,他的身体果真没有问题,出现问题的是医院那批试管,因为那批考生里面只有他最后进了复试线,所以就变成了只有他一个人有问题。一场虚惊后,谭盾拿着体检单直奔北京,就此叩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而这个有惊无险的命运插曲,则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谭盾心中永不褪色的一段记忆。

查全性——一波三折终见柳暗花明

采访查全性教授可谓一波三折,真是应了那句话“好事多磨”。查老是本片的关键人物,就是他在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教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从而被众多媒体称为“提出恢复高考的第一人”。

摄制组在今年6月就曾到过武汉想拜访查老,但是查老正在手术期间,摄制组当然不忍打扰。一个多月后再次联系,得知他正在外地疗养,采访只能延后。之后又通过湖北电视台和武汉大学宣传部联系,但是采访时间始终未能敲定。眼看采访计划一拖再拖,摄制组决定直奔武汉大学。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查老的谈兴也越来越浓。最后,他还带我们进了他的书房,给我们看了那张珍贵的会议合影。“我记得当时没有人啪拉啪拉拍照片,真正的只有最后的全体合影,所以后来那些都是假的。”捧着这张三十年前的这张合影,感觉就像捧着三十年前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会宁——只要有一点雨水,山上的草就会冒出来

会宁是由三种色彩所组成的:第一是红色,这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第二是黄色,这是会宁地貌的颜色;第三是绿色,因为这是一片人才的绿洲,教育的大县,被人们誉为“状元县”。

天公作美,已经四年没有雨水眷顾的会宁,在摄制组到来的那天,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车行在泥泞而颠簸的山道上,满目黄土中竟隐隐透出了点葱翠。真不太敢相信只靠半天的雨水,枯草就会窜绿。司机却说:“只要有一点雨水,满山的草就会冒出来。”后来,当摄制组采访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两年的女孩郑院霞时,看到会宁二中操场上密密麻麻心无旁骛读书的学生时,当拍摄在会宁举办的国家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启动仪式时,这句话便时时萦绕在摄制组耳边。因此,我们对恢复高考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对教育公平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陈建明——“两地书”称出的“兄弟情”

陈建明是媒体记者,和他有所接触源于对高考选题共同的关注。后来知道,他也参加了三十年前的高考,于是他成了我们的采访对象。在他家,当他整理当年的复习资料时,一叠发黄的信笺跌落在我们眼前。

围绕着这叠书信,陈建明娓娓道来。为了帮助自己考上大学,两个弟弟不遗余力。由于相隔千里,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兄弟三人只能依靠中国邮政进行函授复习。小弟弟基础很好,可以充当哥哥的老师,于是每天的书信来往成为他们必做的功课。为了把问题说透,弟弟的信越写越长,最长的那封他写到二十六页,所以信纸要用最薄的,以至最后他都能清楚地知道几页纸超重。

大弟弟基础不好,就靠出力帮助哥哥,熬夜排队买复习资料成了家常便饭。陈建明最终考取了大学,兄弟三人如愿以偿在上海团聚,而这叠书信则见证了那段艰难岁月中兄弟三人的深情厚谊。


相关文章


> 明年高考公安类投档有变
> 教育部高考保送政策出台 安徽8类考生可保送上大学
> 08年高考艺术专业今起报名 美术类在建工学院报名
> 高考打假"只有漏网的,没有打错的"说明什么?
> 《高考·1977》:捧起三十年前的记忆
> 广东明年普通高考报名办法出台 月底起报名
> 2008年秋季高考明起接受报名
> 美术高考省统考16日开考
> 四川明年艺体类高考 网上报名即将开始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