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都市圈建设的“冷思考”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0 12:40:3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对城市本身说,它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关键不在于人有多少、地有多大,而在于经济实力的大与小,对周边的带动影响的强与弱,在国内外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西安都市建设得怎样,是一个“国际化大城市”或“国家级城市”或“区域城市”或“省内城市”,根本也应看它的实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哪一个层次和范围。作者简介:曹钢,我省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农业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陕西经济研究。代表作有:《产权经济学新论》、《陕西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西部地区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等。
  关于西安都市圈建设问题,已经过多年的讨论,越来越热。最初提出建设“国际都市”,后来又放在关中城市群中讨论,后来又作为跨省的所谓“大关中”城市圈来研究。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历来比较关注这个问题,也认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把它做“热”,但另一方面,在“如何做”的看法上,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因而用“冷思考”这个词,表达自己的若干意见。
  关于城市化路径的新认识
  讨论西安都市建设,有一个前提是对城市化路径认识问题。因为我们所以看重城市建设,力图把它做大,实质是要发挥其在城市化中的功能。通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已在城市化路径上获得重大创新,这个问题自然关系到西安都市建设的思路。
  国际上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是源于工业化初期的一种路径。这种路径的典型特征是人口城市化,即主张人口向城市集中,把城市人口多少,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这种模式以城乡对立为前提,以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经济败落为变革过程。似乎一个城市人口越多,其就越大、越发达。然而伴随时代的进步,这种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尤其是在中国的改革中,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代表,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化路径,这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创办工业及各种非农产业,使农村自身积累和投资能力极大强化,相应地完成由种地到务工、农民到市民、乡村到城镇的转变,并在根本上淡化城乡界限,实现了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显然,这种新的城市化路径中,农民没有被边缘化而等待别人去吸纳,而是自己成为创业者;农村不是败落下去,而是更加发达了;最终不是让农民“进城”,而是通过农民去“造城”。城市化实质主要是三条:一是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城乡经济连结、市场接轨,互利互补,融为一体;三是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村人口过上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反过来对城市本身说,它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关键不在于人有多少、地有多大,而在于经济实力大与小,对周边的带动影响的强与弱,在国内外具有不具有竞争优势。西安都市建设得怎样,是一个“国际都市”或“国家级城市”或“区域城市”或“省内城市”,根本也应看它的实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哪一个层次和范围。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西安都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现在的西安究竟“大”还是“不大”
  要加快西安都市建设,必须对西安的发展现状有个正确评估。这应由事实说话。首先,应该说西安已较大。因为按《中国城市统计——2005》提供的资料,以全国城市比较,除四个直辖市外,西安全市人口排第6位,市辖区人口排第3位;市辖区面积为第8位,这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西安市辖区人口464.54万人,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武汉和广州。加之西安具有十三朝古代帝都的优越历史,因而说到西安,国际国内都不敢小瞧它。
  然而西安是不是很大很强呢?这又很难说。论人口和面积它真的不小,但论经济却就差了。2004年西安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958700万元,其中市辖区为9990800万元,在全国省市自治区首府城市排位中,分别为第18位和15位。如果按人均GDP说,竟然分别为倒数第5位和倒数第3位。显而易见,在讨论西安大与不大时,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论人口和面积,它是不算小了或者说已比较大了,而论经济发展和人均贡献能力,它仍较小,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的水平。
  做大西安是靠“画圈”还是“连线”
  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做大西安的问题。可以说现在有一种流行的妙计,就是主张“合并”和“圈地”的办法。人们似乎也觉得西安还不够大,在竞争中缺乏地位,于是主张采取把咸阳合并给西安,进而又不断地把西安周边的城市都画在“大西安”、“大关中”的圈中,尤其是利用国家提出“西安——天水”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区的布局,把这个圈画到了几个省的区域中。
  诚然,我并不反对把西安同周边的城市连结在一起,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区,但问题是如何使这个经济区真正成为现实。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圆,如果画圈,从任何一点看都可以成为世界的中心。关键是这种经济结构关系是否存在,是否发挥着作用。在本文第一个问题中我已阐述过,统筹城市发展是一种经济变革过程,需要实实在在地构筑起经济连带关系;城市的辐射作用也不是一句空话,而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又证明,西安的“不大”病症也不在人少地小,简单地“合并”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不客气地说,现在走出西安五公里的农村,同它身边这个大城市的关系,与远在陕南、陕北的农村没有多少本质的差别,彼此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经济连带关系。一边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另一边是传统的小农自给生产区,这又如何能把它们真正地圈在一起呢?
  正是这种理由,我不主张这种靠乐观地画圆圈地“做大”西安,而是想特别强调做“连线”的变革,即在真正扩大西安的实际辐射作用和“拉紧”西安与周边城市、地区经济关系上下功夫。这种“拉紧”本身就意味一种城市化变革,意味着区域经济整体创新。对此,我在后两个问题中再作分析。
  “全民创业”与全民创建“大西安”
  不久前,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全民创业”,我认为这个问题抓住了建设“大西安”的要害。西安要“大”,首先是经济要大要强。经济发展的支点在产业。“全民创业”第一是要把政府和民众的精力都集中在经济发展上,集中到第一要务上。“全民创业”不能等同于“全民经商”,而是要围绕经济发展,共同去“创”西安这个“大业”。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上上下下都应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是要把抓发展的功夫用在做大产业上。西安现在缺乏大产业、大产品。动员千千万万人创业,一是“积多为大”,形成庞大的产业群体力量。有些产业,比如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涉及领域很广,很适宜城市民众创业;二是“集群为大”,主要在民众广泛创业中,强化优势产业,形成群体分工协作,把一些有条件做大的产品和产业真正做大。第三,通过全民创业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提高民众就业率。市场经济下的就业,不是靠政府给民众饭吃,而是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民众自己找饭吃,找事干。这种自我创业愈充分,民营经济发展愈快,经济发展规模愈大,社会财富创造能力愈强。西安及整个陕西受计划经济影响太深,至今没有形成过真正的民众创业高潮,这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说,全民创业即是全民建设“大西安”。做大西安根本是要靠这一条。问题是应形成真正的创业高潮,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不能只当做一个宣传口号,而应把支持创业的政策落到实处,转化为政府职能创新的行动,转变为民众创业的成功实践,借以强化西安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以城带乡”与“由乡变城”相结合
  如果说“全民创业”更多地定位于城市自身的建设,重在强化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话,那么我还想强调一下“由乡变城”和城乡结合的问题。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已提出城市化路径创新问题,这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在它们那里,城市化主要不是靠大城市拉动起来的,而是靠农民自身的创业,使农村变为新的“城”和“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和中小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快,快就快在这个方面。尤其是形成了城乡一体、城乡共同发展。苏州创造那么大的生产总值,很大一块是靠昔日的“乡镇企业”创造的,时至今日这些企业有的已发展为全国行业排头兵,但照样都没有“进城”,而是自己建成了新的城。江阴县有十几个上市公司,它们多数仍在“村”里。同样,整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通过这种路子连在了一起,农村与城市融合了(村村是镇、镇镇是村),城市与城市融合了,这不是行政撤并的结果,而是经济变革的结果。产业的融合、市场的融合、经济结构的融合、经济体制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而在陕西就缺乏这种融合。西安市连自己的区与县都融合不在一起,与周边农村仍是“两张皮”,对整个关中地区缺乏带动力,又何言“大关中”经济区呢?
  所以,建设大西安还应重视西安农村的发展和变革,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民创业当然也包括农村创业在内,一方面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反哺,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发展,使农村变成新的城和镇,把“大农村”与“大城市”加在一起,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建成名副其实的大西安,进而构建真正的大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区。

相关文章


武汉城市圈:七道坎,七重门
关于西安都市圈建设的“冷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全域四川省成都:跳出圈圈划圈圈
城镇规划的前提和限度
陕西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