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崛起的永恒追求: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0 12:09:2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流经法、德等国的莱茵河,河水清清,人们休闲时泛舟、垂钓。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因城镇和工业的发展而被污染的“动脉”,被称为西欧超级“下水道”。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从市中心穿过的苏州河,也曾经是一条“臭水沟”,如今水清了,鱼来了,河上游船如织。
城市特别是城市群的发展,人们在经历沉重的教训后,无不将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摆在“特别”解决的位置,来作为实现经济腾飞,城市崛起的永恒追求。
城市群,是指以特定的大城市为中心、由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且互相联系的众多城市构成的城市“联合舰队”。城市群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而来。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是城市群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城市化初期,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单个城市的平面扩张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更大范围内,逐步形成以一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集群协调分布,城镇间保留一定的农田、林地、水面等绿色空间,并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相连接的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
成熟的现代化城市群,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连接,不会降低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单个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城镇之间又是相对集中的,还可避免分散型城市化带来的土地浪费和物流成本上升。
城市群地区,既是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区,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70%。
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按行政区而非按经济区推进。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以自我为中心拉大城市布局框架,扩大占地范围,增加人口规模。不可避免带来许多难解的问题,潜伏着很大隐患。比如,目前全国660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座城市缺水;有的城市布局在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区域,环境自净能力差;还有的城市,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明显减弱,能源和水资源严重短缺。
专家指出,如果仍按原有的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化,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无法化解。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推进城市化,不能走美国式的“地毯式”城市化道路,而要节约土地,走集约型的、紧凑型的城市化道路,强调“城市群”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这要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依托,强调大中小城市功能的协调分布。各个城市分别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如工业功能、商务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城市间有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城市间有永久性的绿地空间相间隔。
进入新世纪,泛珠合作潮涌南国,长三角互动热浪翻腾,中国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由于城市群在本质上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内,跨地区的产业集团、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确保资本、技术、信息等更加畅通无阻地向全国流动、扩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2006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生产总值7830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7.4%。
在散发出集约型魅力的同时,急剧扩张的城市群也相应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突出地表现为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区际差异扩大等。
观察家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题,既是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借鉴,更意味着对未来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既要探索特大城市尤其是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集约利用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经验新思路,也要探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新路径新举措,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并对全国范围的水资源综合保护和利用、江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跨区域的治污体制机制的构造提供示范。
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标志,长株潭将在崛起中走上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路,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相关文章


武汉城中村改造成百亩小森林
广西“十一五”计划建经济适用房1100万平方米
撤村并点:汴西新区建设迈开重要步伐
城市群崛起的永恒追求: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
让农地成为农民财富的源泉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