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中课改3年三大变化 引发四大尴尬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6 15:37:3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昨日(28日)下午,“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暨2007年普通高考总结大会”在番禺区政府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徐志彪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加快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一、要加快农村地区和新行政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二、要以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质与量的协调发展。三、要继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四、要把深化课程改革与抓好高考备考结合起来,继续巩固、提高我市的高考水平。

  3年前,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广州市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今年,课改后首批毕业生接受了高考的考验。过去3年来一直争议不断的新课改究竟给广州的高中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学校、师生们对这一系列变化反响如何?而在高考的考试制度下,新课改又面临着哪些尴尬?在昨日的“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暨2007年普通高考总结大会”上,这些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本科上线人数首破两万

  从2004年启动伊始,广州的新课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要适应新课改,一方面又要面对高考,学生会不会成为白老鼠?今年6月,广州新课改后首批毕业生交上了一份不错的高考答卷。

  在考生人数增幅远大于招生计划增幅、广东省全省上线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广州市上线率仍达到81.55%,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次突破两万人。而总分605分(相当于标准分700)以上的高分段考生达到2276人,比去年净增373人。

  3年来,新课改给广州普通高中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

  变化一:老师更重视引导主动学习

  根据调查,有85%的校长认为,与课改前相比,“学校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比课改前更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要适应现在新课程的高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变化二:评价学生不再只看成绩

  根据调查,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在教学中“完全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有比较根本的改变,55%的学生和71%的教师都认为“以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

  变化三: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

  调查还发现,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把“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更贴近”列为课改实现得最好的目标,45%的学生都认为,高中三年学习过程中转变最大的是“加强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

 [1] [2] [下一页]


  新课改四大争议

  尴尬一: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课改后,出现了一个预想不到的矛盾就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加重了。根据问卷调查,79.6%的校长和6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课改前更重”,69%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很重”和“比较重”。近十多年来,广州市绝大多数的高中一、二年级基本上是没有利用双休日进行学生补课的。但从2005年开始,高二甚至高一利用周六补课的现象有所增加。据估计,课改后,广州市非毕业班中曾经利用双休日补课的学校约占了1/3。

  尴尬二:一半校长和老师不认同

  “学习领域——学科——模块”的课程结构是此次广州市普高新课改最大的亮点之一,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校长、教师对于新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认同度并不高。据调查统计,约有一半的校长和教师对新课程将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的课程管理模式持否定态度。

  尴尬三:选修课程学生难自主

  此次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是增大课程的选择性,力图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的人成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的目标。然而,目前的高考方案,使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功利的博弈。有老师就反映,对于那些“对高考没用的课程”,家长们却往往并不支持孩子去选修。

  尴尬四:“素质评定”流于形式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流于表面化和随意化。原本应该由学生自我保管的“成长记录档案袋”却往往被保存在教师办公室或学校教导处。(记者 雷燕 通讯员 何宇鸿)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广州高中课改3年三大变化 引发四大尴尬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