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考研政治最新时政精粹之重要专题精讲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7 15:18:4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考研政治最新时政精粹(三)-重要专题精讲

  专题一:胡锦涛6.25讲话

  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统一思想”。曾庆红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进一步统一党的高级干部思想认识,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个坚定不移”。

  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2)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即: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2. 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胡锦涛指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强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1)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3)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4)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胡锦涛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1)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3)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4)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5)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5. 文化发展

  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1)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6. 党的建设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

  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专题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三:科学发展观


  专题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报告的第七部分专门论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7. 目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9)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0)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三、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六个‘不和谐’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⑤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 “六项要求”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 “九大目标和任务”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 “六大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 “七大协调发展关系”

  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⑤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⑦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6. “六大制度建设”

  ①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③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④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7. “五项重点工作”

  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8.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①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②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③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④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四个机制”)。

  ⑤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⑦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专题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4)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如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四、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出:

  1.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2.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3.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

  (6)坚持改革开放。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关文章


56所高校招研不分公费自费 心理列入考查内容
08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复习之国内大事
08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复习之国际重大时事
北京研考生网上缴考费 三项信息不可修改
08考研政治最新时政精粹之重要专题精讲
08年考研时事政治复习之国内外大事及重要专题
南开大学将取消公费自费研究生培养制度
担心就业难 部分高校九成大一新生打算考研
考研故事:走过四季 我收获成功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