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知识:中国八大名城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11: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北 京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北面和西北面有高耸的燕山、西山,东南面是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冲积平原。

  在距今几十万年以前,北京附近就是中国猿人的故乡。周朝封召公爽于燕,用意当是镇慑北方商朝的残余势力。燕国都蓟,就在北京。然则北京从古就是华北重镇。燕国蓟的位置,据近年发掘结果,今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发现的瓦井最为密集,蓟城可能就在这一带。汉燕国、广阳国、广阳郡的治所大约也在这一带。东汉以后就移往西面,即叫做蓟丘的地方。

  隋朝开永济渠,南至黄河,北抵涿郡。涿郡的治所即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唐朝在这里设置范阳节度使,目的是控制燕山以北的奚、契丹部落。安禄山在此起兵叛乱,以后降将割据,幽州卢龙一镇变成独立王国。幽州之名,本是汉武帝所置的刺史部之一,东汉幽州刺史治蓟县,后来即以幽州指北京。卢龙本是今喜峰口附近塞道的名称,唐卢龙军即今河北卢龙。唐后期幽州节度使都兼领卢龙,因此成为一镇。九、十两世纪之际,刘仁恭统治幽州,极端专制残暴。906年,他 出兵打仗,把境内能拿起兵器走路的人,全部赶上战场,并于脸上刺“定霸都”三字。幽州人民不堪刘家的压迫,北走契丹的为数不少。

  913年,李存勖破幽州。926年,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辽)。938年,即辽太宗会同元年,契丹建幽州为南京。以后又有幽都府、析津府、燕京等名称。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五个王朝国都的历史从此开始。

  辽南京、金中都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元大都城才移到今北京城的位置,只是还不及明清北京城(即今城)大。今人对大都进行了周密的勘查和发掘,弄清楚了它的情况。大都城呈长方形,南北较长,周长约两万八千六百米。今德胜门、安定门外的土城,即大都北面城墙的遗迹,南至今东西长安街。东西两面则与明清城墙同一位置。1969年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发现了元义和门瓮城城门的遗址。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对大都城的建设有很大贡献。他主持开凿通惠河,从今昌平县附近起,引水经西山山麓流到城郊的瓮山泊(今颐和园内昆明湖),再穿行城内,向东流往通县入白河。这条河在明初淤废,然而昆明湖、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它留下来的。

  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即汗城的意思。意大利人马哥·波罗到了大都,对这座大城,赞赏备至。

  明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于次年建造北京宫殿。十四年定议迁都。十六年,宣布定都北京。内为宫城,即紫禁城。紫禁城南面正门为午门,亦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后改称天安门。门前有金水河,架五座汉白玉桥。永乐时的北京城比元大都向南扩展了一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又在南面加筑重城, 东西两面比原来的城墙阔,向两面突出。

  从辽建南京至辛亥革命,共九百六十四年,然辽金之际、金元之际及明洪武至永乐初年,中间常有间隙,永乐定都以后,直到清亡,四百九十四年常为首都,加上民国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共为五百十年。

  明清两代统治者经营北京,可谓不遗余力。故宫是我国仅存的完整的封建王朝宫殿。数百年间,文物精品不断流入故宫。圆明园是伟大的皇家御苑。康熙十八年(1709年)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帝),扩建成功于乾隆九年(1744年)。此园建筑集中西之大成,汇江南园林的胜景。文物珍宝收藏之多而且精,尤为旷古所未
有。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役,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故宫所藏,在民国初年,已不断被人盗卖。溥仪出宫时携走之物流散极多。国民党政府时代,又传有故宫盗宝之案。九一八事变后,一部分珍品又运往南方,几经搬迁,今在台湾。所以今日故宫所藏虽极丰富,比之往昔,实犹不及。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仍定都北京。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于1928年设北平特别市。1930年去“特别”二字。民国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于此;1920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小组成立于此。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救亡运动的高潮。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在市郊旧宛平县的芦沟桥头爆发。

  1949年,傅作义将军接受和平解放,使旧北平得以完整无损地还到人民手中。同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西 安
  
西安,位于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也可以说是在“八百里秦川”的中部。秦川素号关中,有崤函之固(崤山、函谷关),易守难攻,东向中原,有建瓴之势。历代在此建都者有西周、秦、西汉、十六国的前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此外尚有新莽、西晋愍帝、十六国的前赵,以为时甚暂,并末列入。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李自成也在这里建号称帝。前后合计,达一千一百年以上。然自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所迫东迁以后,除李自成暂驻以外,却再也没有建都于此的王朝。

  历代古都与今西安市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周文王、武王所建丰、镐二京,在今西安城西的沣河两岸。秦在周宣王四年(前824年),居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其首领不过为西垂大夫。平王东迁,秦始被封为诸侯,在与戎人斗争中发展。平王九年(前762年),秦始于济、渭二水会合处筑城邑,是为平阳,在今宝鸡县东。这是秦立国关中的起点。前677年,迁雍(今凤翔南),到了关中的西缘。以后,灵公居泾阳(今泾阳县境),献公居栎阳(今临潼北),都离西安不太远。前350年,秦孝公迁咸阳(今咸阳东北),才不再迁移。

  秦咸阳在今西安的西北。历来讲古都西安,把秦包括在内,是把西安附近地区包括在内的。

  到秦朝为止,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先民的业绩,现已发现的为数甚多。蓝田猿人生息之地,距西安并不太远。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是仰韶文化的遗址。长安县客省庄是龙山文化的遗址。丰镐旧址出土的文物不少,但更多的是岐山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距西安较远,姑存而不论。秦建都咸阳一百四十三年,灭六国后,造阿房宫和秦始皇陵,都是中外古今闻名的大工程。前206年,项羽屠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是古都的一大浩劫。地下的宫殿宝藏,非项羽所能毁灭。现在(1974年以来)发现的秦陵兵马俑坑,不过是初步揭开了面纱,却已是震动世界的奇迹了。

  西汉长安坐落在今西安的西北面,城北正对渭水。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听戍卒娄敬的话,即日西行。他把都城取名长安,取的是长治久安之意。汉长安城的文献有《三辅黄图》等。据考古发现,城周25.1公里,每面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各宽六米的车道,气势颇是雄伟。西汉灞桥纸的发现使造纸术的发现上推到公元前二世纪,意义极为重大。

  秦汉兴旺发达的都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秦郑国渠、汉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太史公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此处的关中,包括巴蜀,然精华所在,当时非秦川莫属。)

  新莽末年,关中惨遭兵祸,粮荒严重,城郭俱空,然而进出长安的绿林、赤眉各部,并未破坏城郭宫室。董卓迫献帝西迁时长安还很完整。前195年,李催、郭汜相攻,把长安城做战场,宫殿、官府、民居悉被焚毁。董卓死时,长安连同附近地区居民有数十万户,李、郭纵兵掳掠,加以饥馑,城空四十余天,两年之间,民相食略尽,关中几年没有人迹。这是西安的第二次特大浩劫。

  曹操努力使中原恢复安定的局面,长安虽说不及建都时繁荣,总算有了生气。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长安又遭受第三次浩劫。公元311年,汉刘曜攻关中,当时又是荒年。天灾加兵祸,关西饥荒,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无一二。313年,愍帝在长安即位,城中户不满百,公私只有四辆车子。316年,被汉兵所破时,斗米值金二两。西安被毁灭了。

  前秦时长安兴旺起来,但是好景不长。苻坚攻东晋失败,引起各族首领的反叛。385年,西燕慕容冲纵兵掳掠,关中士民流散,千里无人烟。这是第四次浩劫。

  西魏北周建都长安,这长安便是汉长安城。到隋文帝手里,于开皇二年(582年)另建大兴城,这便是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筑在龙首山的南坡,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据考古实测,外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街道宽阔,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20米,朱雀门大街宽150—155米,其他街道从25米到134米。

  长安城周围几个县,几乎到处都有古迹。礼泉县的太宗昭陵和乾县的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在陵墓中尤为著名。乾陵的陪葬诸墓中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三墓,都已发掘,其中有极精美的壁画。例如场面雄伟的出行图,过去发现的以敦煌石窟的“张议潮出行图”为最早,如今却在乾陵陪葬墓中发现了早得多的出行图。西安南郊何家村(唐兴化坊故址)发现的大批金银器,制作极为精细。……总之,要列举西安周围的考古发现,决非短短的篇章所能胜任的。

  人们盛赞唐长安城的文字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唐长安是典型的封闭型的古城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坊的中间,门都在坊里,没有对着大街开的。商业只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都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而开市,日落鸣钲而闭市。街上也是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再在街上逗留。总之,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同近现代的城市不同,也和宋元明清的城市不同。 唐长安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经济基础不如汉长安。关中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对粮食的需要。隋开大运河,就是要转漕东南粮食。但是洛阳以西,水运困难,高宗武后时常要到洛阳去住,实际上是就粮。开元时改善了三门峡一带水陆交通条件,情形好了一点,但没有根本解决。唐以后国都东迁,是势所必然。 唐末,长安遭到第五次特大浩劫。904年,朱温迫昭宗和长安士民东迁洛阳。他命折毁长安宫室民房,把木料丢进渭水,顺流而下,运到洛阳。这种办法势必漂失大部分木料,长安则从此化为废墟。被迁的人扶老携幼,号哭满路,月余不绝,倒毙者不计其数。

  长安从此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李自成只是把西安做攻取北京的跳板,不是想长期建都。

  西安这个地名,出现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以此为西安府治,修建城垣。今日所存即明初所建。它与唐长安城比较,只是小巫与大巫之比,只占了唐城北部中间的一块。解放后扩大市区,总面积比唐长安大,从局部来看,只有东北、西南、东南各有一小块在今市区之外。


洛 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以南,周围是一片山环水绕的小平原。东南有伊、洛二水。伊水北岸有龙门山,更北为洛水。湛、涧二水从西北面南流,注入洛水。北面又有邙山,处于黄河与洛城之间。从中原形势来看,洛阳的地位西邻关中,东望黄淮大平原,自古以来,向为东西交通要冲。

  洛阳建城,始于西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洛”原作“雒”,曹魏改),筑王城、成周二城。王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西濒涧水,成周城在东,即今洛阳东郊白马寺之东。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王城。成周城于战国时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即以雒阳为治所。西汉为河南郡治所。东汉以关中残破,洛阳距黄河下游的富饶地区较近,遂建为国都。东汉洛阳城亦以成周城为基础,稍 加扩建。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逼帝西迁长安,驱民数百万口入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屋舍荡尽,无复鸡犬,是为洛阳遭受的空前大破坏。

  曹魏、西晋仍以洛阳为都城,城址亦不变。魏明帝于城的西北角,加筑一小城,名金墉城。此后成为攻防要地。西晋末年,洛阳复遭浩劫。惠帝永安元年(304年),张方逼帝西迁,兵士分争府藏,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曜入洛阳,焚城而去。此后洛阳常为兵争之地。刘宋初年,北魏以金墉与虎牢、滑台、碥礅为四镇,若宋军进攻势盛,则撤四镇守兵至黄河北岸,以避其锋。这种情形,到五世纪中叶,才完全结束。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宣布迁都洛阳。自此至东魏迁邺(在534年),四十年间,虽末期曾有战祸,要之不失为繁荣发达的时期。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均孝文迁洛后所建。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在衰乱之后,回忆当年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画面,举凡洛阳坊巷的布局,佛寺园林的建筑,洛阳大市的繁盛,以至在州郡都会都立宅养马、市场行情十分灵通的大商人刘宝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南朝梁的大将陈庆之因助魏北海王元颢争位,领兵进入过洛阳。他本来很看不起北人,入洛之后,与士大夫接触,才知道北方人才并不比南方差。这可见北魏洛阳确是学术文化的中心。 后来魏分东西,洛阳离关中太近,高欢挟持孝静帝迁邺,令下三日即行,四十万户狼狈上路。四年以后,东西魏争夺洛阳,东魏侯景烧洛阳内外官寺民居,存者只有十之二三。杨街之便是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重到洛阳,见宫室倾覆,寺塔丘墟,因而写出《洛阳伽蓝记》来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兴建东都,使洛阳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隋东都在汉魏故城以西,而且发展到湛水的西岸,并跨洛水南北两岸。洛阳意为洛水之阳,东都城有了洛水南岸部分,便不仅仅是洛水之阳了。炀帝建东都,着眼点在使大部分粮帛不必运往关中,是被经济条件决定的。 东都与长安一样,有宫城、皇城、外郭城,外郭城分为许多坊,并有丰都、大同、通远三市。据考古勘察,东都城呈正方形,城墙周围长27公里。近年还发现了含嘉仓的遗址。

  隋、唐虽以长安为首都,东都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和唐的前半期更是如此。唐朝末年残暴的军阀破坏了这座名城。光启元年(885年),孙儒据东都月余,烧掠而去,城中寂无鸡犬。这是洛阳的又一浩劫。五代时稍有恢复,后唐还在此建都。

  今洛阳城是金哀宗时改筑的城,东不过渡水,南不越洛水,只是隋唐东都城的一小部分。


南 京
  
南京,在江苏省西南部,东倚钟山(紫金山),西踞石头山(清凉山),相传诸葛亮“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语,即指此而言。长江自西南而东北,然后奔腾东流。秦淮河从东南面的秣陵关北上,从东向西,穿过南京市区的南部,汇入长江。

  战国时,楚灭越,在清凉山置金陵。秦汉为秣陵县。汉末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今江苏镇江)移治秣陵。次年,改称建业,并于清凉山建石头城。孙
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故号为“六代故都”。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景点知识:中华名冢
景点知识:中国八大名城
人物轶事:中华十大名医
毛泽东当年为什么不给董存瑞题词?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