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新重组引致无妄灾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5:53:2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日前,四川华晨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中伦找到记者,他指着手里一份法律文书,气愤地说:“你看,有这样赖皮的公司吗?我受托追偿鼎天科技(绵阳高新的前身)不到40万元的债务,竟从2003年追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张中伦手里的那份文书,是2003年10月16日由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作为被告的鼎天科技股份公司,应该在2004年3月15日前还清原告共计33万元的债务。但据张称,不论是先前的鼎天科技,还是现在的绵阳高新(600139),他都多次上门催收,并多次与公司有关负责人达成了口头协议。他们承诺“待公司情况好转后立即归还欠款”,但实际上一直拖延不付。最后,迫于无奈,原告只好于2004年3月向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直到现在,对方仍没有履行偿债义务。他们只好求助于媒体。他还透露,绵阳高新方面认为,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原鼎天科技的事情可以不用多加理会。
  从“*ST鼎天”到“绵阳高新”,这家上市公司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蜕变?而好不容易摘掉了“ST”帽子的“绵阳高新”,今年一季度又报亏损。忧心这家公司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好起来的,张中伦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小马大车

  鼎天科技几位原高管表示,鼎天集团既不具备资金实力,又不具备人才整合能力和机制整合能力,所以,“鼎天科技不垮才怪。”

  2003年5月8日,鼎天科技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有重组方代表曾在媒体面前表示:“要想‘保壳’成功,避免退市,任务很艰巨。鼎天重组成功与否,关键看以前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得如何。”那么,在重组方看来,鼎天科技究竟存在哪些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鼎天科技的前身是“东方电工”,于1998年2月25日作为国内电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上交所上市,当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德阳市国资公司。不到一年,1998年12月8日,德阳市国资公司便将其所持有的全部国家股4661.02万股转让给了具有台资背景的民营企业——四川鼎天(集团)有限公司,转让总金额为人民币11186.448万元。四川鼎天集团遂持有上市公司61.3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然而,重组两年后鼎天科技的业绩未见丝毫起色。鼎天集团将业绩不佳的责任推卸给德阳市政府,认为是由于东方电工改制不彻底,造成公司包袱过重。于是,德阳市政府与鼎天集团达成妥协:先由一家名为中业集团的企业出面,于2000年6月28日购买了鼎天科技共计10101.06万元的不良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后又于2001年6月29日将该笔资产划拨给了德阳市国资公司。同日,德阳市国资公司将10101.06万元现金划给了鼎天科技。
  据知情人透露,德阳市国资公司当时根本无力支付如此大额资金给企业,实际上是由鼎天集团向德阳市商业银行贷款1.01亿元,然后将该笔资金借给了德阳市国资公司。在鼎天科技收到德阳市国资公司10101.06万元的第二天,这笔资金就被划给了鼎天集团,让鼎天集团去归还贷款。这也就是鼎天科技从此形成被控股股东鼎天集团长期占用资金的主要历史原因。
  但即使经过如此一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2001年鼎天科技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亏损——净利润为-6346.65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1.1%。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基本面继续恶化,造成2002年亏损4704.4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0.91%,致使公司于2003年4月10日带上了ST的帽子。
  鼎天科技几位原高管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回顾鼎天集团对东方电工的重组,由于它不具备两方面基本条件,所以重组是注定要失败的。他们说,其一,鼎天集团不具备资金实力,为满足资本运作的需要,不惜以鼎天科技的相关股权和资产抵押或者让鼎天科技及其相关子公司为其担保等方式向银行贷款,保守估计截至2003年底已逾4亿元,但这些钱并没有投入到东方电工的主业经营上来,而是投资于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其二,鼎天集团不具备人才整合能力和机制整合能力,入主东工后,他们排挤公司原有技术和管理骨干,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并且管理粗放、决策不民主,造成公司人心涣散、产品质量滑坡。所以,“鼎天科技不垮才怪。”

相关文章


证券时论:与证券市场主旋律共舞
《证券投资分析》平时作业(4)
银广夏:我拿什么拯救你?
《证券投资分析》平时作业(1)
绵阳高新重组引致无妄灾
2006年《证券投资分析》第八章练习题
《证券投资分析》平时作业(2)
ST博盈假重组“瞒天过海”
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研究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