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45)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1:04 11:55:5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5.4.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著作、军队名称等

1.孙子兵法。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据唐杜牧称:“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2.孙膑兵法。
亦称《齐孙子》。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战国时齐国孙膑作。《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不见此书目,可能在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3.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汉书•.艺文志》记载《吴起》四十八篇。今存《吴子》仅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系后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
4.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传为周代吕望(姜太公)作。后人研究,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5.尉缭子。
中国古代兵书。传为战国时尉缭作。《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共五卷,计分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勤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本资料由北京安能学校提供)
6.司马法。
中国古代兵书。隋唐诸志误为司马穰苴作。据《史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而把穰苴兵法附其中,定名《司马穰苴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载,《司马法》共一百五十篇。今本仅存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7.三略。
一名《黄石公三略》。中国古代兵书。传为汉初黄石公作。全书分为上略、中略、下略三卷。
8.李卫公问对。
一名《唐李问对》。中国古代兵书。李靖和唐太宗用兵的问答,记录成书。全书三卷。主要谈奇正、攻守、主客等问题。
9.武经七书。
又名《武学七书》或《七书》。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颁布以《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为武学必读之书,称《武经七书》。
10.太白阴经。
中国古代兵书,唐李筌撰。共十卷,分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等类。《四库全书》收录的八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11.虎钤经。
中国古代兵书。宋朝许洞撰。全书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主要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大部分是汇集旧文,加上他的看法。其中仅前十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其余多近于迷信。
12.纪效新书。
中国古代兵书。明戚继光撰。凡十八卷。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十八篇,每篇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此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故称为“纪效”。
13.练兵实纪。
中国古代兵书。明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正集九卷,分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练将六篇。附杂集六卷,分储练通论、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五篇。其法均切于北方边防实用,故称实纪。此书和《纪效新书》都是戚氏阐述练兵和作战实际经验的著作。
14.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而绘成图形。相传诸葛亮曾聚石布成八阵图形。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
(1)《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
(2)《寰宇记》说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
(3)《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
15.三军。
①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②《商君书•.兵守》言守城之法:“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作战,壮女治守备,老弱收集供应食物,以悉力御敌。
16.羽林。
西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属光禄勋,为皇帝护卫,长官有羽林中郎将及羽林郎。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常有羽林之名。隋以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唐置左右羽林军,有大将军、将军等官。元羽林将军为扈从执事官。明亲军有羽林卫。
17.世兵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军户、士家的子弟世代为兵。明代卫所所属军士,亦有世袭之制。此外,在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其本族兵士,亦多世袭,如清代的八旗兵。参见“军户”、“士家”、“八旗兵”。
18.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共二十四军,由六柱国分领,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不属柱国,加强中央的控制。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为鹰击郎将。各府分隶十二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的旧称,不久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凡被拣点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折冲府的数字说法不一,据《新唐书•.兵志》谓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分隶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绝大部分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每府兵额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从高宗时起,府兵即因分番更代多不按时,负担过重,逃避兵役。玄宗开元时,以府兵无力自备兵器、资粮,须由政府拨给,卫士改用招募,戍边的兵士也改用官健。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19.禁军。
①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又有此名义而扩大其任务范围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
②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王安石变法时裁减兵额,置将分领,加强训练,战斗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府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十余万人,实际仅存三万人。南宋时仍有禁军、厢军的名称,实际情况则屡有变化。
20.三大营。
明成祖时京军分为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前期用兵都以此为主力。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殆尽,于谦乃在各营中选精兵十五万,分十营集中团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三大营旧制,并改三千营为神枢营,但以寡兵代替世军,实质上已和过去不同。
21.神机营。
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使用火器,皇帝亲征时得随军出征。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几尽,后改革军制,建立团营,未入选的军士归本营,称“老家”。嘉靖时罢团营,恢复三大营旧制。清代也有神机营,设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选八旗满州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的精锐为营兵,守卫紫禁城及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其后逐渐腐化,清末废。
22.八旗兵。
清代兵制。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二,领兵七千五百人,为一旗。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时,只有四旗.四十三年,增至八旗,六万人。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旗数不变。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兵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崇德七年(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兵二万四千零五十人。以后佐领愈增,各旗也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之制: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十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共十万七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乾隆时佐领之数将近二千,兵额则仍为二十万余人。
23.绿营兵。
清代军制,汉兵用绿旗,称绿营兵或绿旗兵。兵种分马兵、步兵,沿江海之地又设水师。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在各省者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绿营兵额,时有增减,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清末裁废。
24.新军。
清末编练的新式陆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以胡在小站训练的“定武军”为基础,扩编为“新建陆军”.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是为新军之始。《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中央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编军队。1905年又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 512人。至1911年,全国连混成协在内只编成二十六镇。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的人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重要力量。
25.国民革命军。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将所属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开始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数由共产党人担任。由于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军队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国民革命军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军队仍用这一名称。
26.叶挺独立团。
北伐战争时,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为骨干。英勇善战,被称为“铁军”。1926年5月,作为北伐先遣队开赴湖南、湖北前线。8月27日和29日,在攻占湖北咸宁的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对开创北伐战争的胜利局面起了重大作用。革命军占领武昌后,该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
27.西北军。
冯玉祥所统辖的军队。原属北洋军阀直系。1924年,冯联合胡景翼、孙岳两部分军队,推翻曹锟贿选政府,组成国民军。1925年冯任西北边防督办,其所属军队分驻于北京、察哈尔和绥远地区,通称西北军。1926年9月,西北军在五原誓师,改称国民联军。1927年初,参加国民革命,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1930年5月,冯联合阎锡山与蒋介石作战失败,所部被国民党政府改编。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抗日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为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
28.东北军。
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辖的军队。原称“奉军”。1924年张联合冯玉祥打败直系军阀吴佩孚,率部进入关内。1927—1928年张的部队被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打败,退回东北,1929年1月被蒋介石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由张学良统率。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的对日本侵略不作抵抗的政策,退入关内。1935年被蒋调至陕甘一带进攻红军。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随后东北军为国民党政府改编。
29.晋绥军。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军队。1911年阎任山西都督,建立晋军。1926年阎联合张作霖击败西北军,进占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所统辖的军队称晋绥军。1927年9月,改称国民党军第三集团军。抗日战争期间,几度与日军暗中勾结,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日本投隆后,积极参加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
30.十九路军。
国民党军队。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1930年冬和1931年在江西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九一八事变后调往上海。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进行了英勇抵抗,给日本侵略军以严重打击。这次抗战因蒋介石坚持对日投降政策而遭致失败。接着,十九路军又被蒋调到福建进攻中国工农红军。随后,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和红军作战没有出路,又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于1933年11月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破裂,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不久,在蒋介石进攻下失败。(本资料由北京安能学校提供)
31.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武装抗日,东北各地人民和国民党一部分在东北的爱国军队,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1932年发展到三十万人,这些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在辽宁南部、吉林东部和黑龙江嫩江地区进行游击战争。由于这些部队中有许多国民党军官,他们不依靠人民的力量,而且内部矛盾重重,至1933年春,抗日义勇军大部溃散,只有一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32.察绥抗日同盟军。
即“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等与共产党人合作组成的抗日队伍。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攻占热河省,向河北、察哈尔等省(今并入河北、山西)进犯,国民党政府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是年5月,原国民军将领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员)、方振武等以国民军旧部为基础在张家口成立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抗击进犯察哈尔的日伪军,收复宝昌(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沽源、多伦等地。部队从几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8月,在蒋介石的破坏和威胁下,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方振武等宣布成立抗日讨贼军,继续在热河和长城一带抗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攻,至9月底失败。



相关文章


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12)
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36)
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26)
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47)
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45)
北京安通学校2007年GCT考试语文资料全集(41)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