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走出发展“极”限之困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1:07 12:16:4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个极化的成都,如果因集聚效应所形成的强大经济能量不能成规模、有序地向周边地区扩散,将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成都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竞合是统筹城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在全域成都的蓝图下,成都已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各种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体系。
  把要素资源在全域的范围内调配,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互动互补更加紧密的经济带、经济区将成都引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新视野。
  区域经济带,如同一个函数坐标系:纵轴是便捷的交通走廊,横轴是城乡统筹的规划、产业布局和均衡的公共服务,原点是区域核心城市。随着坐标的延伸,城市的经济增长极也在延伸。
  区域合作动力 从行政推动向市场推动转轨
  “荷花池”改造扯动各方眼光

   荷花池市场,寸土寸金,每天商贾云集,客流量和交易额在全国大型市场中排前几名。随着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荷花池的交通、环境卫生等配套服务跟不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脚步,传统的商贸模式面临转型。
  荷花池的改造提档吸引了金新彭经济带(金牛—新都—彭州)各方的视线:金牛区计划同新都区合作在城北新区规划迁建一个2076亩的新“荷花池市场”——成都国际商贸城。建成后,不仅是一个集展示、交易、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于一体的特大型商贸中心,与之配套的小商品加工制造基地更将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对接国际商贸城,新都区在5公里外投资7.5亿元建设新都物流中心。
  2007年夏天建成通车的北新大道,串起金新彭经济带上的三颗“明珠”。此前,金牛区、新都区、彭州市三地政府于4月份签订了《金新彭区域互动意向协议》。成都北部一二三圈层形成区域联动、统筹发展,新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和分工中共同分享城乡统筹发展的“红利”,从发展规划到土地整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招商与投资、产业互动、劳动就业、文化卫生、人才培养,产业垂直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合作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纵跨三圈层的合作潮
  2007年,区域合作,在成都风生水起:
  6月7日,国务院批准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天后,高新区、武侯区、双流县、新津县四地签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打造成都南部区域发展的“动力核心”和“辐射中心”。一个成都区域内涉及范围最广的“经济区”雏形正在形成。
  6月26日,成华区和大邑县签署了《成华—大邑合作备忘录》《五年合作规划》和《2007年行动计划》。成华区发展总部经济,大邑县建设工业产业园区,5年内在大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崛起一座新的“成华—大邑合作工业园”。
  7月,温江区、郫县和都江堰市制定了三地联动发展的行动纲要。规划中的“温郫都”区域经济组团概念,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将共同建设成都的“生态之芯”和“都市绿肺”,培育为“大城西”增长极,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合作范围,探索“3 X”等合作模式,最终形成经济带。
  发端于近年来的大成都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合作路径在2007年悄然改变。从点对点到“工业飞地”再到走廊式、组团式合作,区域合作的动力从行政推动完成了向市场推动的转轨,一条条纵跨三大圈层的区域经济带,构建起成都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经济带,需要纵横轴协同发力。2007年,成都城乡统筹进入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将“区域合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加强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促进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壮大。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带,目标更加清晰。
  区域合作范围 延伸坐标系
  2007年,“西南第一悬索桥”——清水河大桥在二环路拔地而起。清水河大桥,德阳“二重”产品出川的必经之道,是连接成都和德阳的大件运输节点。沿着清水河大桥北行,横跨二环路的北新大道已在2007年8月正式通车。从中心城区延伸,这条路将穿过新都,抵达德阳。
  一个小镇的华丽转身
  在不远的将来,成德绵合作的一个个交通“节点”,将逐渐贯通。地处节点之一的彭州市濛阳镇,2007年开始华丽转身。濛阳与三星堆相隔十多公里,隔着一条宽阔的鸭子河相望。地处彭州市、青白江区、新都区和广汉市的交界处,濛阳镇这扇成都北部的门户,却因交通设施的制约,有区位而无优势。2007年9月,北新干线濛阳段正式开工,穿过濛阳镇,与北新大道相接,形成了一条石化产业流向成都的主动脉。濛阳段建成后,这个边缘乡镇到成都市区只需18分钟车程。伴随着这条路的修建,开发旅游休闲项目的来了,打造商业城项目的来了。在彭州市的规划里,濛阳是重点打造的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将成为彭州的城市副中心。
  建设中的北新干线,不仅将同属古蜀文明却又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连成了一线,还将成为连接成德绵经济带的通衢。
  省内经济学家认为,成都的经济更大程度上是对周边的吸纳、辐射。2007年3月,省社科院著名经济学家林凌牵头的课题组,递交了《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研究》的送审稿,勾画出成都经济区的大框架:一“核”——特大中心城市成都,一“圈”——成都经济圈,四“带”——成德绵、成眉乐、成资内、成遂南四条经济带。
  2007年5月,纵向100公里、横向30公里,面积3000平方公里的“成都经济区”出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居四川五大经济区之首。

相关文章


TOD:开创城市建设新思路
公园及周边建筑要限高
晋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区域合作:走出发展“极”限之困
湖南建土地调查质量验收制度
“大交通年”的城市新局长江紫都区域发展潜力在哪?
对构建“创卫”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变城市边缘为腹地让腹地变成“福地”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