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辅导:个性的社会化原则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1:23 15:46:5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群体原则
  群体原则,主要指健康、良好的个性所表现出来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相处时,对他人持尊重、信任、友爱、诚恳、善良和谦让等肯定的态度,而较少持怀疑、憎恶、恐惧、欺诈、骄横和敌对等否定的态度。对自己所属的单位或团体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与人和谐相处,把自己置身于同他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真实的、信任的关系之中。
  群体意识是人类共有的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群体性或团体性、集体性是作为一个具体的、
  现实的人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的个性的重要表现。
  西方的一些研究个性的学者,把人的社会交往的需要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他们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满足后,他就会产生一种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群体中,得到友谊,得到温暖,希望为群体所接纳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与和谐的气氛中,由于得到他人的关心帮助,可以减少孤独感和心灵上的痛苦,可以减少恐惧并能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减少心理压力。相反,如果一个人与群体分离,得不到爱的温暖,往往会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如果一个人不被群体所接纳或被他人拒之门外,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感到失落、空虚、抑郁,时间一长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扭曲,个性变异。而只有在群体或集体中,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容貌、才华、能力、智慧和品质,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受到别人的重视、尊重和关心,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平衡感、自信感和成就感。而且在群体和集体中能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个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产生的苦痛和忧愁,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增强个人的生活乐趣。
  由此可见,群体性原则是健康、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动力与原则。
  就中学生来说,群体性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精神方面。中学生主要是以班集体为学习与活动单位的。作为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应该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里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地参加班集体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与同学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为班集体的团结友爱和荣誉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当某个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时,应主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主动协助老师和班干部对班集体的日常工作、纪律进行管理。总之,要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在集体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干,在团结友爱的群体气氛中,使自己身心、学习健康地发展,使自己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符合时代精神。
  2.环境适应原则
  环境适应原则,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与人际关系中,能较好地保持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的统一性,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环境适应原则,对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一种检验与考验。
  人对客观环境和现实生活的适应行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对人的整个健康状态的界定,是以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参数来对健康所做出的评价,包括对一个人在精神上,身体和体格上,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上的完美状态及其适应力的综合评估,涉及到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由此可见,环境适应原则,作为良好个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体现着个性结构的整体性。
  环境适应原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总是抱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对未来有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客观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已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和人际关系及所经历的事情,克服内心的不稳定性,并且不会以个人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的不满意、不顺心的各种事情而焦虑、不安、忧郁和产生一种挫折感;相反却能始终保持一种坦然、乐观、平静和积极接受的情绪。因此,遵循环境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他们的知识、能力有高低,但一般来说没有或基本没有心理和行为的障碍,心理智能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工作上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心境又会反过来促进其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进展,并从中获得乐趣,使其对环境更加适应。
  适应环境,并不是指对周围客观环境的消极的认可并与之保持一致,而是指在实际的自我及其目的、能力、成就同现实环境之间,保持一种继续不断的和创造性的联系。这是个体同现实世界多方面的均衡、协调和整合,体现着一个人在健康、智慧、品质方面的协调发展,体现着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和自我认可以及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均衡性,因而能自如地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
  环境适应原则,虽不是指认可不满意的现实,但要求在一般的情况下,能承认现实,积极地面对现实,对不够理想的现实及人际关系能够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并以积极的创造精神在可能的限度内改变环境、改善环境、创造并影响环境。否则,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不满意,不能适应比自己理想低的实际状况,就可能造成自己情感上的困惑,行动上的消极,这不仅容易导致自己个性的变异,而且也会直接影响自己事业的进展与成功,影响与人的和谐相处,变得朝三暮四,挑肥拣瘦,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而且也不会永远不变地处在同一种环境中,这就要求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主动适应环境,在任何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中学生们正在成长过程中,伴随这种成长过程的是环境的不断改变,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和社会。因此,环境适应原则对他们的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要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既要保持自己个性的稳定性和积极、健康的发展,又要防止对环境变化的抵触和消极适应,扭曲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健康地成长,并使自己的个性不断地完善。
  3.心理平衡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多元化,心理平衡原则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保持心理平衡,越来越成为人们调整自己心态的一种尺度。
  所谓心理平衡原则,就是指对人际关系、利益得失和各种事变能保持一种平衡、灵活、辩证和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失误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利益差距扩大的能力,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客观地分析、评价成败、得失,使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社会要求相符合。如果遇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能积极调整自己的计划,放弃不切实际的思想,以求与集体、与社会协调一致。而不是行为反应程度大大地超过刺激程度,情绪反应大大地超过行为反应,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或对自己情绪、身心产生剧烈震荡。
  平衡原则还表现在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冲突、失误等境遇时,也能保持人格要素——自我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平衡性。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要素是保持一致性的,但当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冲突和失误时,这种一致性往往被打破,个人的欲望、得失心往往同自己信念、行动和思想相矛盾。这时就要学会平衡自己,调节自己,坚持自己人格要素的一致性,使自己的个性不至于发生变异。
  就中学生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和行动是能够平衡的,但在考试成绩的好坏及名次的先后、三好学生的评定、尤其是在中考或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容易失去平衡,使自己的心理有大的起伏,甚至会改变自己的个性,即向不良方面转化。这就要求每个中学生,正确地分析和估价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克服攀比心理,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制定自己的目标,得失心不能太重,不能有一种见异思迁的心理。当然学会与掌握心理平衡原则并不是不要竞争,并不是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争取更好的结果,而是要在各种矛盾、冲突和利害得失中,保持冷静大度的态度,保持心理的平静与健康,使自己的个性保持在一种持续、良好的态势上。
  上面我们从个体差异性与个体社会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健康、良好个性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只要我们、尤其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们能适当而灵活地掌握这些基本原则,必定会对他们良好个性的培养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
  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培养良好个性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要重视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系。我们所说的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系,亦即矛盾学说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说,我们认识事物,总要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开始,然而逐渐认识事物的共同本性,概括出普遍性。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具体到中学生们来说,当代中学生的共性是:热情向上、开拓进取、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保守、最易接受新事物;但每一个中学生,又千人千面,能力、兴趣、特长、气质、性格各不相同,这就是特殊性,即个性。每一个中学生,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只要共性不要个性,必然导致模式化。比方说:在“文革”的十年篈E劫期间,青少年学生也如全国人民一样,都穿着绿、蓝、黑颜色的服装。男女中学生,一律皆为绿军装。什么少女的美,男孩的帅,皆淹没在“共性”中。在那个不正常的年月里,只能塑造一批又一批没有个性、思想僵化、行为步伐一致的“机器人”。
  然而,只要个性不要共性,也必然导致自由化与个性的扭曲。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嬉皮士”们,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打扮自己:有的奇装异服,有的蓬头垢面,有的行为怪异,有的男扮女装,有的搞“同性恋”。他们的个性已淹没在被扭曲的人格之中了,成了被称之为“垮了的一代”和社会的“祸害”。
  上面两个极端的例子可以从反面说明,个性与共性不仅需要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而且还应当把共性与个性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健康而全面地发展自己。
  当代的中学生们应努力遵循良好个性的上述一些基本原则,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又能表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共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充分展现当代青少年奋发向上、绚丽多姿的精神风貌。
  让正确的个性理论指引我们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让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励、规范我们的行动、生活,面对人生、度好人生。


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知觉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辅导:个性的基本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辅导:个性的社会化原则
心理学指导: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指导:空间知觉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