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荒原成碧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开发整理纪略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3:31 12:29:1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万顷荒原成碧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开发整理纪略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王震将军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概括。
“放下我背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兵团战士高唱凯歌,履行着屯垦戍边的使命。进入新世纪,这支光荣的队伍在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战中,又取得了新的业绩。

屯垦戍边情怀不改,兵团人要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多作贡献

“军垦第一犁”是兵团的光荣历史。当看到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图片和实物时,记者一次次被打动了。满脸淌汗、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的兵团战士,手推肩扛,且守边关且耕田。在亘古荒漠上,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看的次数多了,又有些疑惑。在兵团的各个师甚至团部的陈列室里,几乎都有这样的图片。究竟谁是真正的“军垦第一犁”?众说纷纭。

事过境迁。在我们今天看来,哪个连队开了第一犁、挖了第一渠、铺了第一路,或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支部队的根扎下来了。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周恩来总理对当时新疆部队的负责人说,部队驻守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粮食是不行的。从内地运粮食,运费是粮价的7倍;花钱买,没有这么多的钱不说,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有钱也无处买。这支有着南泥湾传统的部队提出了“不向国家领一文钱、一寸布、一粒粮”的口号,开始了屯垦戍边的壮举。

半个世纪过去,兵团开垦出耕地1578多万亩,人均耕地6.14亩。如果说当时垦荒种地是为了吃饭,为了生存;今天,兵团人种地则完全是为了发展,不仅是为自身的发展,也是为民族的发展,为国家的粮食安全。

2006年,兵团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1850万亩耕地保有量的目标。这个目标,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要新增270多万亩耕地,这相当于276万人的兵团里每个战士要增地近1亩。

兵团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奇龙说,中央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关系民族安危、子孙后代的大事,是神圣的政治任务,兵团战士义不容辞。20世纪60年代,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饿着肚子,大卡车开了一个多月,给国家交了千万斤粮食。现在条件好了,兵团人为国分忧的赤子情怀却没有变。我们现在人均耕地6.14亩,自给自足完全够了,但对于完成保护18亿亩耕地的目标来说,我们还应该多出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八师143团团长周新仁,曾当过大学讲师,后来被兵团吸引来了。他说,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也是兵团的基础,我们什么时候也不可忽视。但是,要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团共有耕地24万多亩,今年团场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13%,仅靠农业肯定是达不到的,顶多可以达到百分之六七。要实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就要大力发展加工业。我们生产的蟠桃、葡萄、辣椒等都是名牌产品,但是加工链太短,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太低。对于农业占到经济总量50%的143团来说,又要保护耕地,又要保证发展,确实需要下功夫。

种地能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兵团人对此充满了信心。他们说,今年8月1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兵团视察。一下车,他就在路边和连队职工攀谈起来。他说,你们艰苦创业、屯垦戍边,为新疆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形势下兵团要肩负起参加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的新的历史使命。“垦”字的内涵在变,现在不仅指农业,还包括工业和第三产业;不仅要发挥规模化、集约化的优势,还要改革体制,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但是,兵团的光荣传统不能变,屯垦戍边的宗旨不能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兵团打破了新疆没有种植过棉花的历史,目前兵团的棉花产量占到全国的1/7。他们说,我们不仅要种棉花,纺纱,织布,还要学会做服装,出口服装。农业经济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这是温总理的要求。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茫芒荒野,水是生命。新疆的农业是绿洲农业,有水就有耕地,就有粮食。没水的地方,寸草不生,人退沙进。在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均蒸发量2000毫米。水的宝贵,怎么理解都不过分。

库尔勒有一条“十八团渠”,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这是1951年王震将军亲自指挥,带领十八团官兵修建的。在戈壁上修渠,比在平原上难了许多。唯一的材料是鹅卵石,战士们把一块块石头“咬”在一起而筑成。大渠纵横南北、贯穿东西,引孔雀河水,灌万顷田。至今,渠水潺潺,和千万亩良田紧紧偎依在一起。

农二师国土局局长杜玉田是兵团“第二代”,从小到大,跟随父辈辗转各个团场。杜玉田说,全师现有耕地104万亩,可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还有几百万亩。这么雄厚的后备资源,如果舍得投入,应该可以开垦出更多的耕地吧?面对记者的提问,杜玉田的回答是否定的。
“不缺地,只缺水。”杜玉田说,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我们对付盐碱地有了一套办法。主要是靠水“洗”,一年就能捞回成本,两三年就可以有收益了。但是,土地开发整理不能无节制。国家现在限制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每年从塔里木河调运的水是定量供应的,由水管处统一调度,用水要考虑城市生活、工业、生态、农业各个方面,说多少个立方米就是多少,多一点也没有。只能根据用水指标来确定耕地保有量。“内地是千方百计挖用地指标,在南疆,我们是想方设法争用水指标。”

发端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在新疆有了长足的发展。位于石河子的天业集团,是新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水利建设对新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天业集团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水为主的方针,水资源利用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做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同水资源保护特别是水质保护相结合。

据天业集团负责人介绍,我国是个缺水国家,农业生产却往往是大水漫灌。发展滴灌技术,既符合国情,又有广泛的市场。目前,滴灌产品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在新疆更是占据了市场。“应该说,我们的产品质量并不比以色列、德国的差,但价格便宜了许多。”据了解,使用滴灌技术,首次投入成本较高,每亩需千多元,但一套设备可以使用个十年八年的,这样算来,平均每年的花费并不高。

兵团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牛珏说,兵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得天独厚,不愁没地。但有两大制约:一是缺钱,二是缺水。解决水的来源,就要靠节水灌溉。使用滴灌技术,大约可以节水50%,用一亩水的用水量,可以种两亩地。目前兵团1500多万亩耕地,有一半使上了滴灌,现在正在加大力度推广。

有一种说法,大面积的土地开发会影响生态。对这个说法,兵团说,说到底还是一个水与地的关系问题。如果无节制的开发,大肆用水,使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更加短缺,当然会引起生态问题。而我们在土地开发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有计划、按规划开发,使用节水技术,多种节水植物,比如棉花、红枣等。这些措施,保证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同时也保护了生态。“吾瓦”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当年是茫茫戈壁,如今已是一片绿洲。

后备资源充足,兵团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热情高涨

“地阔天无疆,何忍国土荒。”当年的兵团战士,在水的下游,路的尽头,用砍土镘从荒滩戈壁上开出了耕地,从没有耕地的地方造出了耕地。可以说,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土地开发整理的历史。

据兵团的老同志介绍,最初开垦的土地亩产只有60斤,广种薄收。兵团的1500多万亩耕地,有2/3是中低产田,土地整理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算起,边开发边整理,改造盐碱地,戈壁荒地;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条田改大条田,裁弯取直,削埂扩边,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可以增加耕地面积2%~3%。效果最明显的是现阶段,通过发展滴灌技术,一方面是用水量减少了,比漫灌的时候节约了一半;另一方面是通过铺设滴灌设备,全面带动了农田的土地整理,取消了灌渠,削窄了田埂,增加了耕地。

走进兵团的各个师团,几乎都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大家对国家投资的项目非常欢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土地整理,带来了显著变化。一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达到10%~15%。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般可提高两倍到三倍,节水、节电、节油,减少了劳动力;三是提高了产量,低产田提高30%,中产田提高20%。四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了,“田成方、林成网”,绿色植被覆盖度由70%提高到90%,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抗旱抗涝抗风沙。五是职工提高了收入,在项目区一亩地当年就能增收百多元。

兵团人开展土地整理的热情十分高涨。他们说自己的条件是得天独厚。首先,兵团的耕地都是大片的条田,为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目前兵团耕地的机耕作业面积达到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第二,由于兵团的特殊体制,组织化程度高,在耕地的保护、管理、考核以及职工的培训等方面,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第三,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开荒,由于缺水和盐渍,导致大量土地弃耕了。因此,地理条件决定了他们在治碱、治沙、水利建设等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

许多团长都毫不犹豫地说,国家有资金支持,我们要搞;没有钱,我们攒钱也要搞。“只是,新疆的地都是大片,钱太少了一块地搞不完,往往是整了地修不了路,干个半拉子。”30团的领导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道。

杜玉田说,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农耕经济还是基础。农业在别的地方是弱势产业,但在我们这是强势,农业产值占了整个经济总量的一多半,还要来补贴工业。我们敢说,兵团的农业生产水平,代表了国家农业的先进生产力水平,有些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有的比美国强。比如西红柿的产量,我们还不是最强,亩产五六吨,而以色列亩产可以达到10吨;但是棉花的产量,我们最高的可达到亩产700多公斤籽棉,比美国的产量高。

记者到达库尔勒时,正值刮风扬尘,漫天黄沙。而29团的同志却说,从空中鸟瞰,我们生活的地方像一个开屏的绿孔雀。据说,生活在这里,一个人一年吸入的沙尘大约有一个馒头大小。“这还算好的呢,在和田,一年要吸进去一块砖头。”有人轻描淡写地说。

远处,雪山皑皑,目力所及,却是棉田锦绣,稻麦流香。胡愈之先生在一首诗中说:“革命军人能本色,万顷荒漠成碧梦。”进入新世纪,兵团战士为了实现新的碧梦而继续奋斗着。



相关文章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股权转让纠纷案
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前景看好
浅谈房地产项目的风险管理
房地产项目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万顷荒原成碧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开发整理纪略
南京市“小地块、多频次”供地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探索及时形成
房地产投资控制的几项措施
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估价
复习指导:肝脏手术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