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徐之明: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真题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30 12:20: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文都教育: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选择题
--------摘自文都教育徐之明老师的《2009年政治理论近年真题心解》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选用王安石辑南朝人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作命题材料,诗句上句静中有动意,下句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揭示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应选B。

【必背考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及其辩证关系。

【应试对策】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部分的重要考点,最近两年更是连续命题,且均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中应适当注意。

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2.答案:C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只要考生掌握两者概念,不看材料也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不可能性则是指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的条件和根据,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故应选C。D项“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是用来区分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

【必背考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对可能性各种复杂情况的区分。

【应试对策】可能性的各种复杂情况包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这几点在记忆时比较容易混淆,考生要注意区分。
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3.答案:D

【思路剖析】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选D。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记忆性试题,如果考生对相关原理进行了扎实的复习、准确的记忆,解答时自然手到擒来。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意识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这句话表明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应选B。

【必背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应试对策】意识的产生、本质、能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是本部分的命题重点,从1997年至今,命题已接近20次,是理所当然的命题重点,虽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但不排除出分析题的可能,考生要引起高度重视。

5.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5.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考查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充当其它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发展历程看,许多商品都充当过等价物;货币的特点在于“固定”和“一般”。

【必背考点】货币的本质。

【应试对策】货币的本质是命题重点,考生对重要的概念和论断,应当精细地推敲,方法是把其中的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弄清楚。
6.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

A.形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

B.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

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

D.形成垄断地租的超额利润
6.答案:B

【思路剖析】本题是疑问题。根据学术的观点,按照题干所给出的条件,不能够得出B这个答案。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好坏状况相联系的地租。衡量土地的好坏可以用不同的坐标。使用空间的坐标去衡量,同一时间不同的土地,因为其好坏状况不同。所缴纳的地租多少不等,即所谓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是使用纵向的坐标得出的范畴,是同一土地、不同年份由于其好坏状况不同,所缴纳的地租多少不等。就一般而论,不论绝对地租还是级差地租,都是资本家和地主争夺的对象。只有给定了如下两个限定条件,才能锁定级差地租Ⅱ为争夺的对象:其一,资本家在承租期内改良了土地,使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同一土地的好坏状况出现了差别;其二,在旧合同到期、资本家和地主针对这块土地签定新的承租合同时。

【必背考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应试对策】资本主义地租既是难点也是考点。要求在熟练记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确切地搞清楚其含义。
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

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
7.答案:B

【思路剖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同时具备资本和商品的属性,是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但在题干和题支的设定上,做出了让考生不大适应的“颠倒”安排。

【必背考点】借贷资本的特点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记忆性题目的变例,在熟练背诵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掌握记忆型题目的命制规则。
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8.答案:C

【思路剖析】193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故选C。

【必背考点】党的历届重大会议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应试对策】要熟记并正确区分党的历届重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这些内容与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及其内容一样,命题几率都非常高且极易混淆,但如果能正确区分、准确记忆,这类题目又是最容易拿分的,考生要高度重视。

9.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兵民是胜利之本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答案:A

【思路剖析】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发言中,强调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D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同名著作中提出来的。B、C两项均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著名论断,只能选A。

【必背考点】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及其提出时间,理解党的重大会议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应试对策】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及其提出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考生要熟记这些论断提出的时间、地点、出处及其重要意义,记住了这些,这类题目即可迎刃而解。

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10.答案:A

【思路剖析】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故选A。

【必背考点】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及其主要内容,毛泽东的重要论断。

【应试对策】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及其内容几乎每年的试题都有涉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考生一定要重视,记熟记牢。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1.答案:D

【思路剖析】本题可以算是形势与政策国内时事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结合题。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故选D。

【必背考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试对策】《形势与政策》部分经常会有一些新的观点和提法提出,并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相结合共同命题,考生不仅要熟记辅导书上的内容,而且要关注时政要闻,及时补充这方面的信息,了解相关新提法新观点。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12.答案:A

【思路剖析】本题曾在2002年考过,今年拿回来重新考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B项“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C项“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故选A。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应试对策】近年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的重大方针是命题的重点,对其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提法,考生要引起足够重视。
1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

A.参政权、议政权

B.自由权、平等权

C.生存权、发展权

D.选举权、被选举权
13.答案:C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的是2007年考研政治大纲的新增考点“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故选C。

【必背考点】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应试对策】要结合一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做法进行理解。
1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14.答案:C

【思路剖析】本题属识记型形势与政策题,延续了以往形势与政策命题的重要规律即党代会决议报告内容必考,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故选C。

【必背考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关键性内容。

【应试对策】结合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对《决定》内容尽可能全面完整的掌握。
15.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答案:A

【思路剖析】本题属识记型形势与政策题,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选A。

【必背考点】《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的重要内容。

【应试对策】熟记讲话中的重要内容,并尽可能多的将这些内容自主命题对自己进行测试。

16.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这表明

A.两国的合作重点已转向文化领域

B.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

C.“国家年”活动将成为中俄双边长期交往的主线

D.双方将全面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
16.答案:D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理解型题目,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以背诵。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故A不正确;“国家年”活动是深化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改变,所以B项不正确;“国家年”双方交往与合作的一种形式,不是“主线”,所以C 不对;D项符合题干的含义。

【必背考点】中俄关系及其新的发展。

【应试对策】本题不仅要熟记相关的时政知识,而且要求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这是近年来选择题的一个重要命题趋势,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7.答案:A、D

【思路剖析】龙的各个部位都酷似其他各种动物这一事实,说明龙的形象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它是来自于客观现实世界并经过人脑加工塑造出来的。所以A正确。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歪曲或虚幻的主观映像(如鬼神观念)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则是歪曲或虚幻的。因此,B、C不对,D正确、故本题应选A、D。

【必背考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应试对策】意识的本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唯物论的基础,也是常考点,考生复习中要注意理解和把握。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8.答案:A、B、D

【思路剖析】本题选用材料是生活实例,考查它的哲学启示。农民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是作为喜鹊的食物,留给喜鹊这些食物,是为了让喜鹊捕捉果树上的虫子,来保证来年柿子的丰收。这实际上是人们利用生物链这一客观联系为农业生产服务。A、B、D均是符合这一意思的选项,C项本身表述有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不能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因为自然没有能动性,不能利用人。

【必背考点】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规律的客观性;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应试对策】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个知识点本身都非常重要,是历年的命题重点。本题利用引文的材料提出问题,考查考生对这三个知识点的综合理解,体现近年来政治理论试题的一种命题趋势。考生不仅要熟记相关概念、原理,而且要综合运用这些原理对材料中的事件进行分析。
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19.答案:A、B、C、D

【思路剖析】本题以刘翔打破男子110米栏跑世界纪录作哲学题命题材料颇有创意。科尔•.杰克逊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里的“纪录”是一种限制,而破纪录是一种超越创新,它体现了实践主客体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这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本题应选A、B、C、D。

【必背考点】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过程性。

【应试对策】本题的考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史观部分,题干引用材料正是用唯物史观评价事件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做具体的历史分析,各种社会事件都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

2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20.答案:A、B、D

【思路剖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包含所有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我们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二是指人民,中国共产党一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人”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指哪个统治者等作为个体的个人。故选A、B、D。

【必背考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应试对策】本题属于跨学科试题,但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只要熟记了这两个知识点的内容即可轻松应对。
21.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21.答案:B、D

【思路剖析】本题属于记忆型题目。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供求关系、国家政策。所以B、D两项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影响价格的因素。

【应试对策】记忆型题目有一个考法,就是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中,只截取其中的一个局部来进行考查。例如本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四个,但只选择其中的两个来命制题目。这要求在背诵时,推演一下其题目命制的可能角度。
22.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22.答案:A、D

【思路剖析】利润率是经常变动的,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的节省、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前两个因数与利润率是正向关系;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是反向关系;资本周转速度是影响年利润率的因素。因此,本题应选A、D。

【必背考点】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应试对策】对记忆型的题目,应当尽可能精细地掌握。具体到本题,不仅要掌握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那些,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因素对利润率具体有什么影响。
23.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A.土地市场B.商品市场

C.资本市场D.劳动力市场
23.答案:A、C、D

【思路剖析】商品按照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分为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因此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因此,选A、C、D。B项不是生产要素的内容,而是包含生产要素的范畴。

【必背考点】生产要素市场的含义和内容。

【应试对策】对一些概念,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层次。
24.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24.答案:A、D

【思路剖析】这是一道串联型的题目。但是按照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它成了一道错题。G——W——G′是资本总公式和商业资本公式。:货币资本循环公式是(G—W…P…W′—G′),生产资本循环公式是(P…W′—G′•.G—W …P),商品资本循环公式是(W′—G′•.G—W …P …W′)。

【必背考点】资本的各个公式。

【应试对策】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会不时出现一些错题。命题的人也是人;只要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这也表明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确比较难。那么,面对这些错题,考生该怎么应对?我的建议是:一,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更正判卷的答案,避免损失;二,平时的学习还是要按照正确的知识进行学习;切忌去刻意适应错误、走火入魔。

2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

A.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5.答案:A、C

【思路剖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共建立过四条统一战线,分别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中只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目标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包括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选A、C。

【必背考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应试对策】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革命阶段里,统一战线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考生必须准确记住这些内容。
26.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学风问题主要是指

A.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

B.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C.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D.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26.答案:B、C、D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的一篇重要著作《整顿党的作风》的重要内容。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故选B、C、D。

【必背考点】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及其主要内容,学风问题的主要内容。

【应试对策】熟记并掌握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及其主要内容。
27.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几个方面的监督,具体包括

A.党内的监督

B.人民群众的监督

C.海外人士的监督

D.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27.答案:A、B、D

【思路剖析】1957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专门讲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问题。他说,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应该特别警惕,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接受监督。他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因此,选A、B、D。

【必背考点】各时期党的建设,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应试对策】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报告中作了详细说明,考生要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
2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

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28.答案:A、B、C、D

【思路剖析】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故A、B、C、D均符合题意要求。

【必背考点】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主要手段。

【应试对策】深入理解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意义,掌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主要手段。
29.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9.答案:A、C、D

【思路剖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坚持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就是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正确认识、理论和方针、政策逐步变成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具体形式和具体制度,并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使之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有三个要点: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第三,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综上可知,本题应选A、C、D。

【必背考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基本要点和重要意义。

【应试对策】准确掌握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点及重大意义,了解新时期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3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0.答案:A、B、C

【思路剖析】本题内容出自2005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就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但D项不选,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一项内容,并不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措施。因此,选A、B、C。

【必背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

【应试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7年大纲的新增知识点,是“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考生要全面把握这个问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要求、措施等。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1.答案:A、B、C、D

【思路剖析】本题是记忆型题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应试对策】对重要文件里的重要论断,要重点把握。
32.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

A.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

B.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D.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32.答案:A、B、C、D

【思路剖析】本题属理解型题目,考查我国废止农业税的意义,BCD三个选项比较容易选择,比较麻烦的是A项。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楚“城乡税制统一”并非“城乡税制同一”。过去对农民单独征收农业税,是城乡关系不协调、不平等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是对农民的一种制度歧视,是一种城乡二元化的税制格局。2006年1月1日废止农业税后,有利于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

【必背考点】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废止《农业税条例》的重大意义。

【应试对策】对热点问题,需要有广度和深度的掌握。
33.中非合作论坛是首脑外交的新形式。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总理及非洲4国的总统和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参加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讲话;14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44个国家的88位部长参加了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吸引了非洲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首脑外交对中非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A.推动了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B.增进了友谊,促进了贸易往来

C.体现了平等观念

D.开辟了“南南合作”的新路
33.答案:A、B、C、D

【思路剖析】本题是疑问题,题干和题支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严谨。按照所指定的答案看,实际上是按照南南合作的意义来进行组织的。如果按照题干中所要求的首脑外交的意义,则不能得出所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只有D项比较符合题干的要求。

【必背考点】南南合作的意义。

【应试对策】对此类时事内容不仅要记忆,而且要理解。

文都教育: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分析题
--------摘自文都教育徐之明老师的《2009年政治理论近年真题心解》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 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34.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象”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既有的理性认识,并受其影响。
(2)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象”,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思路剖析】本题材料选自2003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文章《成仿吾与新译〈共产党宣言〉》。成仿吾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材料讲的是作家丁玲在与成仿吾未曾谋面时,想象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一定很潇洒、洋气,富有浪漫主义。谋面之后,却发现他是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第一问就问为什么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全错了,因为丁玲这一想象没有来自实践,实践是产生认识的源泉。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应包括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与认识工具(中介),而丁玲与成仿吾未谋面,只是想象,这一过程就没有包括认识结构的三要素中认识客体这一要素,故无法取得正确的认识。回答第二问关键在于将在认识论中可以得到的原理启示展开说全面,这包括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往复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只要是认识论中的原理,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必背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应试对策】凭主观经验得出的认识往往是
不正确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围绕这一点展开答题,并融入自己的适当分析,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35.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不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5.参考答案: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看这个社会中占支配主导地位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主要表现: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该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这一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有本质区别,这一区别主要体现在性质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这样第一问便不难回答了。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成分同其他经济成分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一问核心是抓住两者是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党中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定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表现在哪里?答这一问可以展开为两层: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好处包括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鼓励引导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为国家增加税收,吸收国外奖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必背考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

【应试对策】只要熟记了相关知识点,回答本题是比较容易的。
36.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
户数抗战前3.67.228.454.05.01.8
减租后2.46.738.047.02.53.4
土地抗战前29.521.029.519.00.80.2
减租后13.517.542.522.50.6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36.参考答案:
(1)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地主的土地显著减少了,富农的土地有所减少,中农的土地显著增加了,贫农的土地有所增加,土地流向主要从地主和富农,向农民尤其是中农转移,农民获得了比以前较多的土地。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仍在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剥削,这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把坚持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经过减租减息,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也有了发展。同时,也为贯彻争取中间势力这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利于争取愿意抗日的地主和富农共同抗日。
(3)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后,虽然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但并没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地主和富农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所拥有的土地却达到31%;贫、雇农人口接近50%,拥有的土地却只有23%左右,这说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土地分配仍不合理。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这一考点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年年命题,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本题侧重考的是经济纲领中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提示,要求考生分析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采取的减租减息政策。第一问需要结合图表数字总结,从抗战前后的土地流向看,明显看出由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当地土地中的相当部分由地主和富农手中流向了中农、贫农和其他阶级手中,与此相应,农村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地主和富农成分减少,贫雇农和中农及其他阶级成分扩大。第二问比较容易作答,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一切政策都围绕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人民抗日的积极性来打击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来展开。第三问问的是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这需要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而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只是削弱而没有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来回答,并指出当时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必背考点】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减租减息政策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应试对策】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首要的就是土地问题。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适应了革命形式的发展。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要重点掌握。
37.材料1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培,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十一五”时期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增加到0.5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55.8%提高到60%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
耕地保有量减少0.3亿公顷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增加1.8%约束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7.参考答案:
(1)从材料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即要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取代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的是2007年考试-大纲新增考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题材料中数据特别多,通过以上数据反映了“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即材料1中的第一句话“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这样第一问就很好作答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要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即由单纯注重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注重数量和规模,转向注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注重质量和效益。本题第二问为很常规的一问,大部分考生对“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问都作了充分的复习应试准备。对此“十一五”规划有明确表述,包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科学技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必背考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

【应试对策】科学发展观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更是考试的重要命题点。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理解这一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中 东 区 域 示 意 图


材料1
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2%,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位于波斯湾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时至2003年3月,美、英又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2006年7月,黎以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至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在战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38.选做题Ⅰ

参考答案:
正如地图和材料所体现的,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来自于该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重要的石油资源的影响。该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2%,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安全影响到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主要大国,所以该地区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经济政治势力共同作用,使该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除此之外,军事政变、内战、恐怖主义活动也直接导致了频繁的战争与冲突,还有各种宗教民族领土纠纷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英美等国“先发制人”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导致了该地区的持续动荡。因此,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协调各种政治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好宗教民族纠纷问题,遏制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推进世界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思路剖析】这道题是近年来考的难度最低的一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分析题,回答这道题最关键的在于要将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原因答全面。根据图表显示的信息可以总结出的原因是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处。材料1显示的原因是该地区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材料2显示这一地区动荡不安的原因包括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错综复杂,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霸权主义等,此外如军事政变、内战、恐怖主义活动也直接导致该地区的持续动荡不安。考生只要善于挖掘材料中蕴藏的解题信息,分层次答全面,完全可以在这道题上获得8分以上的高分。

【必背考点】世界经济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应试对策】考生要学会发散性思维,不能把思路限定在地区间的争端上,还应考虑一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局部战乱带来的负面影响。
选做题Ⅱ: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要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选做题Ⅱ

参考答案:
(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中共同获得发展。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共同得到发展。各种文明是有差异和矛盾的,但不同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每种文明都可以通过吸取他种文明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如何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和谐世界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和民主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树立新安全观,建立和睦的世界;有利于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建立包容的世界。总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多样文明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以构建和谐世界。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确定所用哲学原理,根据问题提示,应用辩证法中的原理,最能恰当解释这一问题的应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体现为差异性、多样性,世界各国有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文明选择,所以文明具有多样性。但不同的文明又各有自己的长处,矛盾的同一性也会推动事物发展,它体现为每种文明可以吸取其他文明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作用的过程。考生如果再能答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不同文明应相互联系、彼此借鉴、

共同发展也是不错的。本题第二问提问较为直接,它考的是2006年考试-大纲的一个新增考点“中国和平发展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考生答这一题不要忽略“和谐世界”这一词,一定围绕这个词来展开说。根据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对于和谐世界的表述:和谐世界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因此回答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意义就要从民主、公正、和睦、包容四方面展开。具体说来,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树立新安全观,有利于文明多样性的发展。

【必背考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意义。

【应试对策】回答综合性分析题,不仅要结合题干中的材料,而且要结合现实问题,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说明。



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命题规律及复习方法建议
 考研政治知识点辅导: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建立框架梳理线索
 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名师徐之明:考研政治真题心解之2007年真题
 十七大报告重点理论之考研政治哲学原理依据
 名师指导:考研政治马政经命题规律及复习建议
 总体解析2008考研政治真题
 提醒:考研政治最易拿高分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