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七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6:04 14:23:5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 = 历史唯物主义 = 群众史观
  唯心史观 = 历史唯心主义 = 英雄史观
  历史观亦乏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面对的问题很多,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主要根据在于:
  (1)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2)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3)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属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或历史唯心主义。
  (4)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马克思以前,一切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主张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主张英雄史观)。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1.社会是个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在人的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③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2.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的基础。
  ②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同时也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
  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
  ④实践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论据1: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同自然历史过程一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
  论据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结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说明,社会和自然一样,都是物质的、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客观物质体系内部固有的必然的联系。因此,人们就有可能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像建立起唯物辩证的自然观那样,建立起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4.历史唯物主义
  所谓经济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适应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
  一、社会结构
  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关系——阶级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办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系统,主要由:①实体性要素:指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三个物质要素。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 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者是具有生产经验和技能并实际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一又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则是生产办中唯一能动的"人"的因素,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因素。②非实体性要素:除实体性要素外,生产力中还包括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等一些非实体性要素,也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最主要的非实体性要素,也被称为"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性质和类型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体现着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生产关系的结构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其二,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换关系;其三,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分配和消费的形式等其它两种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人类历史上的生产系分两种性质不同的基本类型: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定义:社会经济结构亦称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定义:社会经济结构中有多种生产关系,各种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 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又称经济基础。
  阶级作为历史上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种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社会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①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产关系)②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③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地位关系);④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分配关系);⑤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实质:剥削)。
  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国家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对应,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体现着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组织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理论等,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作为历史上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中一种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社会政治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的形式亦称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与正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家类型或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国家形式或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国家的社会作用或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内政和外交)。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职能:国防职能、外交职能。
  观念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想上层建筑——文化
  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①文化具有信息功能;②文化具有教化功能;③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主要有两层含义:
  ①指历史上延续至今,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指本土固有的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任何传统都具有两重性,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之,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成就,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化-自然);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比较而言的(文明-人的过去)。
  因而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指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明,应当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②自然环境;
  ③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
  ①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科学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
  ②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这是历史观上的唯物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
  ③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信赖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历史观上的辩证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题:论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辨析题复习资料一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辨析题复习资料二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邓论模拟试题二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邓论模拟试题一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七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五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六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三
2008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复习笔记四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