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申论备考:论证分析快速突破的六步法公务员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11:26 20:11:5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第一步:审题
  材料就是申论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据材料总结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申论文章的精神实质,是申论写作的依据,申论的考试要求是对论证的限制,所以尤其是在申论考试中对考试要求的审题更是重要。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审题,否则就可能出现跑题、偏题、宽题、狭题的现象。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对给定材料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最确切、最深刻地分析、辨认和筛选,才能弄清中心,把握重点,从而迅速准确地破题。
  (一)审题的具体过程
  审题的具体过程包括读材料和考试要求。读材料就是通过阅读,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这在前面概括内容、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读考试要求的过程中,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审出问题类型,即要审清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任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演讲稿,还是写一份建议、报告,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文章。命题类型不同,写作要求也就不同,写法也不一样,忽略命题类型和形式要求的文章,就会偏离考试要求,导致文题不符。
  尔后,审限制条件:
  一要审清对论述的内容是否有限制。例如2007年中央申论考试第五题,即论证分析部分是要求考生“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这个考试要求是就土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而任何的对策建议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在对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可以得出该考试要求限制的内容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对策。
  二要审清字数限制。即考生必须在申论考试给定的字数范围内论述,字数过少或超过限考,试大网站收集定字数都会影响得分。如2007年中央申论考试第五题论证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数不少于800字,虽无明确最高上限的字数要求,但从给定的答题卡答题空间来看,最多也不能超过1 000字。如2008年中央申论考试论证分析部分要求的字数是1 000~1 200字,比2007年要求的字数多200多字,并且也有最高上限,即1 200字,否则过度的超字就会扣分。这些都是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必须铭记在心的内容,这样才可根据字数多少来决定文章各部分所用笔墨的多少,否则易造成某一部分过于膨胀或过于短小。
  三要审出是否有“虚拟身份”限制。例如2003年申论考试第二题是要求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在做这篇文章的时候,考生就必须以考试设定的身份来作这篇文章,也就是说考生在作这篇文章时的身份必须是给定的“虚拟身份”。现在许多地方上的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论证分析部分都是以某一个虚拟的身份来要求考生写文章的,须引起考生注意。
  (二)审题的四种基本方法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例1】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5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4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例2】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敢于走过去者甚少,但若横木置于此,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2)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例3】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考试.大网站收集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3个和尚都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1)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2)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例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善于听取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谦虚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大有裨益。 "#F2F7FB"

相关文章


2009申论备考:论证分析的四大突破原则公务员考试
2009申论备考:论证分析快速突破的六步法公务员考试
2009申论备考:提出对策的四大突破原则公务员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