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12:30 18:31:5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依存性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就是指在提供多种选择答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美国的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量表: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的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
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
注:在韦克斯勒量表中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 F8F8"

相关文章


第三章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教师资格考试
第三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教师资格考试
第三章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教师资格考试
第二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考试
第二章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师资格考试
第二章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教师资格考试
第二章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师资格考试
第二章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教师资格考试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