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贵州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试简纲教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12:31 19:17:0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8年贵州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试 简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理解)
  教学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个要素;由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识记)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完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识记)
  (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识记、理解)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期(14、15——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
  (1)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2)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且以前者为主;(3)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4)开始从动机与效果关系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
  (1)抽象逻辑思维居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2)心理活动随意性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3)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4)社会道德迅速发展;(5)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简单应用)(注意参考教材)
  (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二)关键期:指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识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理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 单维思维
  2、 思维的不可逆性
  3、 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 思维多维
  2、 思维的可逆性
  3、 去自我中心
  4、 具体逻辑思维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解)
  皮亚杰所提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简单运用)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识记)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潜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解)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简单运用)
  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理解)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理解)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总体来看,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两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成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综合应用)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提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1、 场独立与场依存
  2、 深思型与冲动型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1)智力测量表:测量智力的工具
  (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3)比率智商:智力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4)离差智商
  2、智力的差异
  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是常态分布。智力的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各族差异等等。
  (二)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没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3、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1)外倾型与内倾型
  (2)独立型与顺从型
  (3)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二)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性格因素。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识记)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
  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3、学习困难儿童
  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4、 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1、随班就读
  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4、设置特殊班 F8F8"


相关文章




合肥市教育部门将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考核教师资格考试
关于我省2008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教师资格考试
2008年贵州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试简纲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