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师:2009年考研政治考前精讲30题(第11题)考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1:02 18:33:4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专题十一结合胡锦涛在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具体措施或者具体体现,并且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分析,注意关于抗震救灾的哲学分析和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特殊作用
  【解题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一方面,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并且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团结和引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一般而言:(1)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基本的精神依托,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精神表现,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影响。(2)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就是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主流思想的高度认同。(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4)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主导和支持,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党、国家、民族就没有凝聚力。
  3.抗震救灾“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和本质体现。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人民的生命财产是最高命令。(1)在抗震救灾全过程中,我们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不惜一切代价,尽一切努力抢救被困遭险受伤遇难同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体现了党、政府和中华民族关爱生命、血浓于水的民族品格。(2)在全国哀悼日里,13亿人共同为遇难同胞默哀,体现出党、国家和全民族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崇高价值。(3)在抗震救灾中我们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对灾区同胞及时实施心理关怀,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4)在灾后重建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调动全国力量首先保障灾区同胞饮食、居住,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业有所就,保证灾区同胞安居乐业,重建家园,是以人为本的突出表现。
  4.抗震救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总是在历史进步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升华。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不分老少,无论贫富,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同胞受灾遇难的时候,自发自觉自愿地纷纷挺身而出、和衷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危难、共渡时艰,表现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号召下深刻的同胞之爱和中华民族生命共同体的血肉联系,体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分析:(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可以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和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又可以破坏先进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2)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共同维护人民利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及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进、共创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选择具有多样性,这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哲学依据。价值形成过程表明,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由于人的需要以及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从而表现出价值取向,即价值观上的差异。然而,人们的价值选择又不完全是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性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性因素,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内在统一。正因为如此,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领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凝聚作用、整合作用和引领作用。价值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才得以完成,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4)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昂扬斗志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6.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特殊作用:(1)文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没有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中,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价值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文化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2)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其发展动力的源泉所在。(3)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社会的畸形发展必然造成人文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更加注重一种人类文化的整体进步和主题生命境界的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4)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5)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交往方式和载体,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7.对胡锦涛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中讲话的哲学分析:(1)他指出,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抗争紧密结合,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意识的能动活动就是盲目的,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规律、把握运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这是因为,规律是深藏于事物现象背后内在的东西,是感性所不能达到和把握的,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达到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也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即通过实践,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为客观规律的作用开辟道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他指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8.温家宝总理多次讲到“多难兴邦”,就是强调在自然灾害面前要勇于面对、善于面对自然灾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教训,增强忧患意识,把灾害转化为重建家园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行动。温家宝总理强调“知难不难”、 “知难不避难”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我们认识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掌握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可以转害为利,化害为利,更好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百考试题编辑祝各位圣诞快乐!

相关文章


考研冲刺必看:2009年考研政治重点预测(4)考研
考研冲刺必看:2009年考研政治重点预测(3)考研
考研名师:2009年考研政治考前精讲30题(第11题)考研
考研名师:2009年考研政治考前精讲30题(第10题)考研
2009考研政治冲刺:考研政治理论辅导216考研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