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学校与家庭协调的必要性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54:2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学校与家庭(指家长,主要是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培养学生(子女)的总目标上一般说是一致的,即希望他们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在实践中,学校与家庭在教育协调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一些具体的教育价值观上学校与家庭就可能不一致,因此一定要处理、协调好,才能使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做到协同合作。目前条件下,应当处理好的有关教育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待成才问题上,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往往比学校要高,望子成龙心切。特别对知识阶层来说,他们往往要求子女必须有正式高等学校毕业文凭,而不愿子女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高考竞争之激烈,正与家长的这种人才观有关。作为教育、培养青少年成才的专门机构──学校应向家长宣传,说明学校是从国家、社会的利益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来进行因材施教的,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理想、情感和智慧、才能等方面的特点、发展水平,较能对学生作出切实的评价和提出希望、要求。
2.在对待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上,与升学问题相关的是中学生家长对高考分数的注目,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片面看法。
①重智、轻德。不少家长忽视对子女个性、道德和精神追求的培养,把教育仅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减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减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子女的学习、考试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彼此情绪波动的事情。有的家长甚至干涉子女打入团申请,认为团组织的活动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
②轻视传统美德对子女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中学生家长有一部分人淡薄或轻视“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致使一些中学生居安贪惰,不尚节俭,不尊重、爱惜劳动成果,甚至一味讲享乐和挥霍。
③一些基础文明修养,诸如诚实、正直、尊重人、同情人、乐于助人等也为一些中学生家长忽视了。
3.对待家──校合作问题上,有些家长往往一味强调“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对学校的请求合作采取敷衍、消极甚至对立的态度;而有些学校则习惯于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主动性,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希望校方经常主动与他们联系,报告子女的学习等情况;学校则希望家长经常主动来学校询问、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情况。有的家长认为教师批评子女损害了自己的荣誉、面子;教师则认为批评、处罚是一种必要的,且是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为学生好”,等。由于家长和校方对“合作”、“协调”缺乏理解、达不成某种共识,就常常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内耗”、产生“负效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4.对待身教问题上,学校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当作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准则;而相当多的家长往往不注意这些,总认为自己是一家之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校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较注意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分寸;而家长往往忽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先入为主、潜移默化的影响。
5.对待中学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上,学校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要通过理性的传授、情感的陶冶和规章的纽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调控,还十分重视通过班集体和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心理品质的培养。既尊重学生,又对他们严格要求。家庭教育往往是非计划的,家长更多地通过情感的和经济辅助之纽带对子女施加影响。有的中学生家长由于素质偏低,辅导能力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又不注意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所以不能采取合适、有效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常常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一些文化水准低或居住在落后、封闭的农村地区的家长,体罚子女的现象仍很严重。另外,溺爱、容忍、放任以及专制的教育方式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家庭中。
要强调的是,以上诸矛盾的解决,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均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学校教育本身来说,也需要改革,进一步转变陈旧的观念和习惯。加强校──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校自觉地、主动地与家庭联系、交流,是搞好校──家协调关系的关键。因为学校毕竟是专门培养、教育青少年的机构,学校人员的素质、方法总体上总高于家庭教育人员的水平。

相关文章


想当老师不容易外行申请教师资格要过四道关
《中学教育学》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方式
福建: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须过考试关
《中学教育学》学校与家庭协调的必要性
南京:400人报名想当教师真难
《中学教育学》课外教育网络的概念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