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考研可以当作是战略性“逃避”考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3:30 21:22:1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在经历了连续三年考研人数下降之后,200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却“逆市上升”至124.6万,比08年多出4.6万。3月20日,教育部公布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1.5万人,扩招规模达6.4%。
  一边是考生报考热情升温,一边是国家扩招政策引导。如何看待这种“逆市上升”,解读政府的“良苦用心”?日前,在海天考研举办的“大学生人生定位与毕业选择主题论坛暨海天考研高分学员颁奖典礼”上,来自政府就业指导部门、考研辅导机构以及人生定位、职业规划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锐减的特殊形势之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生,都可以将考研当作是战略性“逃避”。
  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处长孟向红称,大学生就业难自扩招以来就客观存在,只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形势更加严峻。99年扩招开始,本科教育逐渐褪掉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这也直接刺激了考研人数的增加。05年之前,排除经济困难的,很多大学生都会尝试考研,一方面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延缓接触社会的时间。而05年之后社会上关于研究生就业的负面信息越来越多,如“某某名牌大学博士找不到工作”、“硕士生薪水与本科生无明显差别”等等,不少大学毕业生对考研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以致连续三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都呈现出了下降的态势。
  海天考研事业部总经理梁国亮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个拐点,05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不仅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是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以及大学生对人生定位的不清晰或是忽略所致。大学生不明白以后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更不要说如何去做了。于是就出现了05年之前的盲从之风和05年之后考研信心的回落。
  200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610万之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时,再次出现大学生扎堆考研,国家政策遥相呼应的局面。社会对此非议颇多,普遍认为是大学生躲避现实,国家不堪压力延缓就业的“缓兵之计”。而与会的专家则表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国家,在对待考研的问题上,相较于以往都理性了不少。
  李兴彪指出,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包括普通硕士生和专业硕士生两类,其中,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早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编制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指出,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比上年要增长5%,此次,又再扩招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目的不可否认有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求,但也希望能藉此机会,激活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阀门,进而发出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使得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的满足社会的需求,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适应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
  中国劳动就业服务研究会主任姚裕群认为,经济周期和教育周期错开可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前经济不景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小,毕业生增大教育周期延缓就业以躲避经济周期不啻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毕业出路的选择相当于人力资源的一种投资,是不能简单地将考研人数的上升解释为考生的不理性情绪所致的。
  据海天考研事业部总经理梁国亮先生透露,国家颁布扩招政策以来,来海天考研咨询的大学生增加了很多,他们普遍对现状感到担忧和迷茫,并且开始尝试对通过咨询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然后依据这个定位,去考研,读研,去学习、实践,争取在两到三年之后有一个不错的出路。“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自我定位的问题,扎堆考研的背后无不透露着理性的气息。”梁国亮说。
  从论坛反馈的信息看,大学生踊跃考研和研究生扩招政策,都已开始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专家对此持乐观态度:金融危机也是双刃剑,有危有机。政府部门的扩招政策有着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的深层含义,而大学生则希望在“逃避”中按照自己的人生定位重塑自己。 但他们也一致提醒准备考研的学生应当考量主客观条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人生发展方向慎重选择。对于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学科,比如医学、生物化学、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继续深造对将来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像市场营销等专业,及早就业积攒工作经验可能更是理性之选。
  

相关文章


温医迎来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研
天津大学两研究生获百人会英才奖考研
南开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考研
中大华工09考研复试分数小幅下降招生形势良好考研
一家之言:考研可以当作是战略性“逃避”考研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