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24:5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
2.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借助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通译全文。
1.从孟子和其散文特点介绍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疱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仰不足事母,俯不足蓄妻子,东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对此,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又一大师,推尊“亚圣”。记录他言论、活动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章,计261章,约36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加点为板书)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借课文注释逐句译全文,教师作必要指导。加强“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词使动用法的学习(重词义理解轻术语强记)

二、把握结构思路,理解逐层论证写法。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段意。
2.学生归纳段意并小组讨论。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4)结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提出问题:为何论点放在最后?(板书说明)
                   舜
       历史上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傅说    同:出身低微  异:时代,
          事(个别)    胶鬲      饱经磨难    国家
                   管夷吾     有所成就
          ↓归纳      孙叔敖 (生于忧患)
                   百里奚
结论(论点)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  苦其
生于忧患      理(一般)        劳   →动心忍性
死于安乐      ↓引申          饿    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 (生于忧患)
         一般人(正面)  人恒过——改
          ↓引申     困、衡——作 (生于忧患)
                  征、发——喻
         国家(反面)   入:无法家拂士 →亡
出:无敌国外患 (死于安乐)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4.默读课文,找出同样使用排比手法句子,说出其作用。

5.讨论论点在今天意义。(请学生即兴发言)

6.读读背背。

三、布置作业。
1.古文积累。
2.背诵默写。
3.写自己读这篇文章后感受,即读后感。

相关文章


普通话考试常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2500字)
单双音节、朗读、说话全套试卷(样卷)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浙江省05年10月教师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2005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浙江省05年10月教师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朗读资料 生命在于奉献——电视连续剧〈猴娃〉观后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