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五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4:30 04:56:2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富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制约。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为了充分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对人口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自然界和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种物质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社会的实践本质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这是因为:(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生产实践的内在结构既生产方式去理解和解拨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已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是具有基础性的结构,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经济结构的功能,一是它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由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二是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所以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类为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它反映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做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生产力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生产与需要的内在矛盾决定生产力总是要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现实的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们要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掌握科学技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联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它们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在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其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决定该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它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实体性要素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急规程等制度性要素。由于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工具)。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表现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最新类型的国家,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
  1.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社会的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有其不同的内容和作用,但它们的基础和来源都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所以,当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观念结构。
  2.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1)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4)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百考试题。
  3.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明和文明形态 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功能,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和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编辑重点推荐:
  ★ 2009年考研复试资料汇总
  ★ 历年考研英语常考词语的固定搭配资料汇总
  ★ 2009考研政治冲刺:考研政治理论辅导资料汇总
  ★ 2009年考研英语冲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习题195篇
  更多优质资料尽在:百考试题论坛 百考试题在线题库

相关文章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政经第一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七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六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五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三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考研政治基础辅导之马哲第一章常考知识点精选考研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