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建筑节能与环保注册建筑师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15 05:55:2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把建筑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说到关于能源的利用和节约的问题,我们是在20年前的时候开始的。一个建筑它的能源的消耗主要分成几大块,就像这个饼状图,蓝色的地方是HVAC大概消耗了39%;红色是热水大概6%的能量,黄色的部分指比如说做饭等消耗了6%,所有的这些加起来大概消耗了50%左右。因此,说到这次国家项目,我们要把中心放在蓝色的区域里面,也就是说取暖和空调这部分,因为它们是消耗最多的。这四个它们都是使用燃油作为能源,它们四个是在过去的25年当中使用最多的。在1980年的时候,每升油可以为一平方米提供能源,到了后来的时候就逐渐的下降,因为后来新的建筑越来越多,如果要做一下计算的话,一个冬天可以烧40个油就可以解决冬天的取暖问题了。如果要和汽车所消耗的然有相比较,建筑物用燃油作为能源的构体的话,可能它的消耗量要比汽车小的多。市场并不是没有秩序的,因此我们也确实需要政府给我们一些相应的规定.
  实际上这次中国政府这几天开会讨论决定了,关于房屋的隔热层已经出了新的规定,在以后的新建的建筑当中整个的隔热已经有了新的规定了,我左边的图表示的不太对,像玻璃窗的隔热系数是1.5,但是在修改后的话应该是2.6,在墙壁和屋顶,这上面写的是2.0,修改后的应该是1.2。我刚才讲的不对,这个数字的修改,应该是从左边的2改到1.2,左边是窗户,墙壁应该是从1.5改到0.6。在瑞士这样相应的规定是屋顶和墙壁,屋顶是0.3,墙壁要小于1.0,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隔热层的调整,所以才使得原来的燃油的消耗量从每平方英尺消耗20升燃油供一冬天的取暖,到后来变成每平方英尺消耗40升燃油供一冬的取暖。瑞士也有关于热能保护的规定,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这个房屋也是要有新空气补充进来替换原来的空气。我们有一套更换空气的循环系统,它并不是为了加热和制冷,它仅仅是把空气形成一个对流,我们有了相应温度的空气以后,空气通过与对外的对流就可以形成降温或者温度的调整。如果是安装了这样一个机械设备,你要实现空气的流动,你就要安装叶片风扇,但是,这个电能的运用方法不一样,它的效果就不一样,如果你用1千瓦时的电,每用20到40度电取暖的时候就可以相当于节约一度电。就像在座的很多人也知道了,还有一种设备是热力泵,如果使用这个热力泵的话,大概是每五、六度电当中节约一度电。在瑞士还有一些规定,是关于室外的阴凉方面的规定,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这方面的市场对我们来说还很大。
  通过窗口进入到室内的阳光,我们要把它遮挡一部分,这样就保证室内的人不会受到阳光的照射,但是我们又要保证进入室内的热量是足够的,超出范围的热量我们还必须把它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去。因此,如果要是在  瑞士的话,就必须符合瑞士的规定,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从65%的热能降到10%的热能,由此可以看出这之间的幅度多么大。而且用了这种自然的遮荫的设备以后,我们还可以不必忍受空调系统所带来的噪音、风吹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感觉室内有些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设备抬起来,让阳光透进来,这样我们也可以不必开灯。如果感觉阳光太强或者太热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遮荫的设备给关闭,去遮挡住大部分的阳光,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如果感觉到室内较暗的时候,我们又可以把这个设备抬起来,让阳光充分的透进来。同时我们在很多物质偶合这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具体来讲也就是说阳光辐射所带来的热内、人所散发的热能、各种电气设备所散发的热能都装在一个整体封闭的冷却系统里了。
  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仅仅是用天棚屋顶作为一个屋顶了,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储存热能的设备了。在夜晚的时候,这些储存在屋顶或者是其他地方的热能就会慢慢地散发出来,所以整个建筑根本不需要空调系统,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不需要花一分钱。
  我们并不想给这些设计建筑的人太多的规定限制,束缚到他们的手脚,除此之外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但是他们必须要遵循不能超过这种限额的数字。比如说输入能量的数字是每平方米5瓦特,我的办公室有50平米,如果准备有这个空调系统,我非常不喜欢这个空调系统,如果假设我不开这个空调系统的话,就会感觉到很热。我算了一下,这个空调消耗30瓦特的电,如果跟瑞士相比较,如果不用空调的话,就可以节约很多的能源。目前中国这面的情况是一方面浪费的能量,另一方面却并不是很舒适。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建筑物绝热层太薄,它的热量散失的很快,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补充热能。为了能够不断地补充热能、热量,我们就必须要向加热系统提供相当高温度的空气。
  如果我们能通过接收阳光使空气变热的话,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同时我们还保持着暖气系统和控制系统一直加热。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那就只有是把窗户打开,来散热,这就等于是浪费了能量。因此,如果一个建筑物在温度这方面控制的比较好的话,就允许它安装小功率的暖气系统和空调系统,就像这三张图上显示的,表面温度可以从33度降到31度,或者是24度,最右边的是22度,最右边也是自己调节房间的热量、温度,调节得最好的房子。如果通过阳光给室内空气加热,从20度加热到22度的时候,这个时候地面的温度也达到了22度的时候,地面的暖气系统和供热系统会自动关闭,保持温度为22度,因此我们称这个系统叫“自调节系统”。因此我们也并不需要安装什么非常昂贵的技术系统。
  以上讲的都是我在瑞士的一些经验,那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的呢?我们用这种明亮的蓝色代表哈尔滨,用黑色的线代表北京,然后其他不同颜色的线代表不同的城市,左边这个表示的部分表现的是在冬季的时候,各个城市的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哈尔滨在冬天的时候是比较冷的,北京比哈尔滨稍稍暖一些,在夏季的时候温度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右半部分,几个城市的温度都相对比较高。我并不打算跟大家一起分析这些数据,我只是把这些数据展示给大家看一下,我们确实要把这些数据当作考虑的范围。这些都是湿度的数据。这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示刚才同样的数据,当时是曲曲折折的曲线,这个是圆滑的数据。黑色的线是代表北京,在全年温度变化中的一个平均温度的走势,上面的绿线是瑞士,蓝色的线同样还是哈尔滨。
  一般来说低于15度这样的气温就需要取暖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这儿画一条线,低于15度的范围都需要用热能来补充,哈尔滨就是从蓝线上面的任何一个点达到红线的水平,北京和瑞士都是一样。湿度的最大允许水平是不能超过11,也就是说这几个城市在夏天的时候,他们的湿度都超过了这个水平,我们就需要把这个湿度的水平降下来,降到这个标准线或者这个标准线以下。因此,我们看了这个图以后我们就清楚了,在冬天的时候要给他补充热量取暖,然后达到红色线取暖的温度,因此这个部分是取暖的时间,是一年当中消耗的取暖的能量。这其面其他的部分都不用翻译地只翻译这个红色的部分就可以了,A是指不同区域,U是指隔热的系数,这里面是说如果降低了它的隔热系数会怎么样?升高了隔热系数会怎么样?
  把绿线的部分加热到红线的水平都是一样的,有了我们这种免费的空调系统,也就是说是自然调节系统,它可以把绿线的水平调节到黑线的水平,也就是说可以真正的消耗能量来增加取暖的是从黑线到红线的地方,这就节约了能量。在这里,只有这个“V”是很重要的,这里面是要增加它的空气流量。
  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软季候的概念是可以在中国各个区域实现的,第一点是外面的气候越冷,那么它的隔热的系数就越好或者是越高。同时在夏天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制冷的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在技术上操作起来都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刚才那位同事所介绍的,利用地下的一个通道,用自然通风的办法来调节建筑的冬暖夏凉的方式一样。
  第三点也就是外面的气候越暖,我们也就越需要空气压缩机来制冷。
  第四点是无论做任何一个建筑,来做空调系统的话,强调的是必须要使用灵活的和高效率的遮阴凉系统。
  下面一点是说室外的湿度越高,房子的防渗透性就越好。这个数字是加热区域,这个单位数是以百万平方米为单位,也就是说70代表7000万平方米。纵轴代表的是每平方米消耗多少度千瓦时电,而且这个例子是在瑞士的苏黎世,如果每平方米消耗200度电来供一冬取暖的话,就相当于消耗20升油一样,就像我上张图讲的一样。在1971年到1975年之间我们新建的建筑面积大概有800万平方米,因为质量很差,因此相当的消耗能源,后来就开始了加强执行节能这方面的法律,以后的建筑就会变得越来越节能,每平米消耗的电力数就会越来越少。可以看到中间这几列比较宽,这正是我们大兴土木的时间,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建筑大多都是质量很差,很不兴的是你们中国目前也在大兴土木。而且你们这边浪费的热能每平米消耗的热能甚至于要超过燃烧20升油。
  我们现在在瑞士所做的是什么呢?我们所要做就是把当年大兴土木时所做的建筑,因为他们消耗的比较多,把消耗的水平降到红线的地方上。你们是不是知道我们也打算在北京奥运场馆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呢?我相信,在奥运会之后,你们一定还会重新地建设这些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不太好,消耗的能量很多,因此我们现在才与中国建筑设计院一起合作,来加强目前在建的很多项目的隔热系数,另外有可能会增加隔音的设计。

相关文章


现代温室建筑规划建设基本知识(一)注册建筑师考试
现代温室建筑规划建设基本知识(二)注册建筑师考试
现代温室建筑规划建设基本知识(三)注册建筑师考试
国外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分野注册建筑师考试
城市中的建筑节能与环保注册建筑师考试
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技术(一)注册建筑师考试
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技术(二)注册建筑师考试
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技术(三)注册建筑师考试
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技术(四)注册建筑师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