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案例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54: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爱慕自然,厌弃名利,避世归隐的高洁志向。文章句式整齐,骈散相间,简练隽美,音韵和谐,是南朝山水小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因文章仅一百余言,篇幅短小,且全文以写景为主,词句多可意会,不必逐词逐句计较,因而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自读,基本可以学完。然而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致。我决定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并借助音乐或多媒体课件的表现效果,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第一时间打动和感染学生。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理解简短的文言文的能力、文言语感能力以及想象、联想等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重难点:赏析作者优美的文辞及其笔下美好的自然风光。

(三)、过程安排:

1、 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富春江优美的风光,同时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配乐朗诵,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学生自读,注意语速与停顿,感受文章的文美与景美。

2、 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难于翻译的词句。仍难解决的,请教参考书籍或老师。

3、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完成阅读练习:A.哪句话概括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描述和评价?B.文章怎样绘水,怎样写山(山有何奇,水有何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C.山水美景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现山水又有什么作用?

4、 继续小组合作,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各种形式(如以作者身份或导游的角色)向其他同学介绍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5、 结合课件的美丽画面诵读、背诵课文。

6、 巩固积累课文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

7、 选取家乡一处美景,认真观察欣赏后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二、 教学案例(片段实录):

在多媒体课件优美的山水风光和音乐声中,学生们兴致盎然,课文诵读非常顺利。当进行到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一边巡回视察学生的讨论探究情况,一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为自己在译读课文和分析文章时敢于大胆放手给学生的做法深感自豪。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本文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可是文章的内容却跟朱元思没有关系,也并不是一封信的样式啊。”说真的,我真为我的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高兴,尽管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当成重点问题认真准备过。我原先的想法是将本文当成一篇简短的山水小品文加以欣赏,只用一节课上完,而不打算牵扯太多的枝枝蔓蔓,于是我决定将这个问题一笔带过:“吴均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大部分遗失了,本文很可能是其原书信的一部分,因为景物描写精美,且语言简练隽永,才被选入了我们的教材中。” “既然是写信,为什么文中却有这么多写景的文字呢?作者想告诉朱元思什么呢?”看着学生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略一沉思,微笑着鼓励他们可以继续探讨,等大部分学生基本讨论结束后,我走上讲台,对其他学生说:“刚才xx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点难度的问题——本文标题是‘给朱元思的信’,可是文章内容却主要写了富春江的秀丽景色,也未提到朱元思其人,这是为什么?大家有兴趣弄清其中的缘由吗?”“想!”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那有没有哪个同学能从文中发现其中的答案呢?”我将期望的目光投向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沉默着,没有人回答,于是我提示道:“文中除了写景的文字外,有没有不是写景的文字比如抒情或议论的内容呢?”刚说完,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作者是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友人,他已经厌弃了功名利禄,希望寄情于山水之间。”“哦?”我表现出对她的回答极感兴趣的样子,鼓励她继续说下去:“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的?”“从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看出来的。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就很清楚的提示了这一点。”“她说的有道理吗?”我故作怀疑的用求助的目光扫视着其他学生。“有道理!”部分学生若有所思的回答。我趁热打铁,继续问下去:“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在信中的大量的景物描写?”在综合了几个学生的答案之后,我们共同得出了“通过精美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这一结论。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不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呢?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我惊喜于学生们思维的活跃,而他的这一看法也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肯定。可这位同学没有坐稳,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厌弃名利,难道名利不好吗?我怎么感觉我们人人都在追求名利呢?”他的问题犹如一枚炸弹,在班上掀起了一阵哄笑,学生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们是不是有些离题了?”我自嘲的朝学生们笑了笑,“这个话题与本课有关吗?”“有关!”学生们显然有些不依不饶,很有兴趣的看着我笑。我清了一下嗓子,还是把球又踢还给他们:“那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人应不应该追求名利呢?”看学生们陷入沉思,我顺势布置他们小组探讨。很快,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意见:“人是应该追求正当的名利的,因为名利跟荣誉一样,是可以激发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的,但我们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不正当的名与利。”“是啊,”我因势利导,“追求功名过了头,就会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沽名钓誉。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名士,如诺贝尔、居里夫人等都从来不把功名利禄作为他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然后我结合参考书上介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坎坷命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吴均厌弃名利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吴均体”文风清拔俊逸的缘由。

很快,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在总结和赞扬了学生们踊跃质疑和发言之后,结合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二选一的作业,并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短文:1、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吴均,政治失意后泛舟沿江而下,给远方的朋友介绍一下沿途的美丽景色。2、结合本节课的讨论,谈谈自己的名利观。


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心智技能的形成
《干将莫邪》教案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案例
《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
[初中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案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