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58:5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郑振铎,福建长乐人(1898—1958),著名的学者、爱国作家。解放前一直从事进步活动。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时,郑振铎北京商务印书馆编辑。他对蒋介石反革命地径极为不满,联系商务印书馆的其他编辑联名给国民党的元老蔡元培、吴稚晖写信,希望他们出来说话,制止蒋介石的屠杀。蔡元培等国民党内进行元老采纳了郑振铎等人的建设,向蒋介石劝谏。但蒋介石反而下令要惩办郑振铎等签名写信者。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迫害,郑振铎被迫离开祖国去法国巴黎。课文写的就是离开祖国时的情景。1929年初回国,又投身到进步活动中去。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出国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2.课文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为驱逐帝国主义、创建新中国而献身的决心。课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离开祖国时,在码头和祖国、亲友依依惜别之情。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我”出港时见到的景物,抒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第三段(第5自然段至结尾)写“我”出国的目的,表达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爱祖国”的全文中心,“别”是全文的线索。课文饱含深情,适宜学生表情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案实例
教学准备
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2)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作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驱逐 消灭——毁灭 宣言——誓言
(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誓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a.低沉 缓慢 b.明快 中速
c.激昂 渐快 d.亲切 舒缓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完成作业本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训练朗练,交流背诵方法。
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悬 盈 暂 驱 毁 誓 润 罪 倚
2.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①默读填表。
地点 见闻 感情
码头 水面宽 鞭炮声
(船离岸) 亲友挥手 再见声 (惜)别
(叙事)
出港 友色白色军舰 (痛)别
(船离港) 黄土 青草 眷恋
(写景) 小岛 海水
入海 不忍

相关文章


《一夜的工作》教案设计
《儿童心理学》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儿童心理学》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人与集体》说课稿
《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问题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