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3:00:2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相关文章


《儿童心理学》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第五课时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