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情感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3:09: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要改变过去那种空洞呆板、流于形式的品德教育,就要注重品德形成中的情感教育。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需要有更多的耐心,而且需要了解情感的一些特性和规律,使其更有针对性。

一、结合道德感的不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在高级社会性情感中,道德感同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品德的“三因素”说认为,品德的形成是从道德认识发展到道德情感,再从道德情感发展到道德行为。所以,道德感被认为是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认识如果不借助道德情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不见实际行动。只有将道德概念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英雄人物和高尚行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才会追随效仿,身体力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在保尔精神的感召下,奔向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就是最好的例证。
道德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直觉的情感体验有很强的情境性,所以在学校集体和班集体中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氛和正确的舆论,对于规范某些学生的越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要抓住他们的内疚感和羞耻心,进行疏导教育,做到下不为例。
另外,青少年身心尚处于成长期,情感日益丰富,他们很容易被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和英勇事迹所打动,常常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他们中进行英雄模范事迹的宣传教育,树立他们心目中的道德榜样,更容易在情感上激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肯定和认同,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在青少年的道德感的培养中,应该引导他们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为此,教育者应该教育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心忧天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在这个阶段,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做人准则,他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从自我的信念出发,他的道德感已经成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充分利用表情的作用,做到“无言之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品德教育中,离不开语言的媒介作用,但有时候,情感能起到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的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除了语言之外,表情也是表明教师对学生态度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受教师的影响很大。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善于用表情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息。当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给他一个微笑,或拍拍他的肩膀,都会使他得到激励;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疾言厉色,而是用严肃的目光和轻微的手势加以阻止,最后他可能会主动承认错误。即使和学生用语言进行交谈,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一位苏联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能用十几种语调说同一句话。他显然充分认识到教师说话的口气和腔调对孩子们心理的影响。
当然,教师在用自己的表情影响学生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起到一种互动和交流。有些内向或有心理负担的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愿多说话,但他们的表情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内心的思想变化,教师应该及时觉察,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三、根据需要与情感的关系,进行品德教育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需要与情感的密切联系,根据它们的关系,在品德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在品德教育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其基本需要。因为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也是情感产生的中介。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基本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不良情绪,影响其道德感的顺利发展。所以,教师应该联系好家长,在吃、穿、住、行方面保证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另外还应给他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学生才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其次,在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感。情感的产生是以社会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道德感的培养也是如此。在学生的基本生理性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应引导他去建立健康向上的社会性需要,如参与社会劳动,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去追求知识,实现个人价值等。只有产生了各种社会性需要,并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满足,才可能了解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学生个人的修养,渗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相关文章


《普通心理学》阅读材料: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有关理论
《普通心理学》:情感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