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_感染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55:4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基本病变是结肠粘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脓血便。菌痢可常年散发,夏秋多见,目前仍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原学】
志贺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痢疾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从形态上很难与其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区别。痢疾杆菌有二种抗原:菌体(o)抗原和表面(k)抗原。根据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可将本菌分为4 群和若干血清型,各群和型之间多无交叉免疫。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果、蔬菜以及水中可存活10 天以上,故可引起食物型及饮水型爆发流行。其中宋内菌抵抗力最强,福氏次之,志贺菌最弱。志贺菌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低,对酸较敏感,经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加热56~60℃10 分钟即被杀死,易被75%乙醇、2%甲酚皂溶液、0.1%苯扎溴铵、1%漂白粉杀死。本菌可发生变异:①s-r 型变异: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时,常伴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和致病性的变异。在人体内,尤其在慢性患者体内,可发生变异而失去原来的生化和抗原特性,成为不典型菌株,其中部分不典型菌株可通过10%胆汁肉汤等培养而返祖为典型菌株;②耐药性变异:志贺菌属的耐药株不断增加,常呈多重耐药性。据报道,对磺胺类的耐药率达97%~100%,对四环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也达40%~80%。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较为敏感,该药是目前治疗菌痢的主药,但也已发现耐药株。耐药性的产生与耐药因子(resistance factor r因子)有关。r 因子是携带耐药遗传特性的质粒。r 因子包括两部分基因,一是耐药转移因子,另一部分是耐药决定因子。r 因子可在同种同属或不同种细菌之间传递,也可自行消失使细菌又转为敏感株。r 因子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是因其编码可破坏抗菌药物的酶系统;③营养缺陷型变异:1963年南斯拉夫mel 首先创用依链霉素的志贺菌(依链sd 株),可作为口服菌苗预防菌痢。sd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各型志贺菌均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但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差别较大。志贺痢疾杆菌产生外毒力的能力最强,可引起较重的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志贺菌属无动物宿主。急性菌痢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但易于发现。不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各种带菌者,由于不易被发现,在流行病学上,其意义更大。如果这些人从事饮食、保育或供水工作,则有可能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2. 传播途径 菌痢可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传播。志贺菌从粪便中被排出体外,经口进入人体内,属典型粪# 口途径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大多数为散发性,食物型和水型传播还可引起爆发流行,多发生于夏秋季。志贺菌可在食物中繁殖。苍蝇和蟑螂活动频繁,来往于污物和食物之间,体内体外均可带菌,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3.易感性 人群对志贺菌属普遍易感。受凉、暴饮暴食有利于菌痢的发病。病后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而不同血清群、型菌之间无交叉免疫力,故易重复感染而患病。
4. 流行特征 菌痢流行于世界各地,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志贺菌属的菌群在世界的分布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过去20 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宋内菌已占首位,福氏菌次之。志贺痢疾杆菌主要分布于中东和远东,西半球少见,但70年代以来,累见于中美各国。我国目前福氏菌占首位,宋内氏菌有增加趋势,志贺菌明显下降,但在一些山区仍不少见。菌痢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率在5~6月开始上升,7~9 月达高峰,10月下降;南方流行高峰的出现稍早,北方稍迟。这可能与夏秋节气温较高,适宜于痢疾杆菌繁殖,人胃肠功能易于失常有关。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常以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这可能与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及活动特点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志贺菌属经口腔侵入人体内。正常分泌的胃酸可杀死入侵的志贺菌属。正常的肠道菌群对其亦有拮抗作用,肠道局部的分泌型iga抗体可阻止其对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使之不能侵入致病。饮食失常,胃酸的缺乏或稀释,全身抵抗力下降则可增加发病的机会。志贺菌属有较强的致病性。但该菌必须吸附至粘膜表面,而后才能穿越上皮细胞,在粘膜内繁殖才能致病。志贺菌属引起疾病所需的数量(10~100)远远小于非侵性产毒素性病原菌引起疾病所需的数量(如霍乱弧菌为108)。侵袭性是其致病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侵入粘膜上皮细胞是感染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否则可被迅速排出体外。志贺菌仅侵袭结肠粘膜,有学者提出结肠特异性受体机制介导本菌的侵袭作用。现在已经证明,志贺菌属的侵袭性表型是两个大的质粒所编码,侵袭性质粒上含有高度保守的基因,编码四种多肽,其中侵袭性质粒抗原b和c 与该菌的侵袭性有关。不含侵袭性质粒的菌株无致病性。而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特异受体,能与侵袭性志贺菌结合,这种受体与1-4 联结的n- 乙酰- d 氨基葡萄糖寡聚体有关。检测侵袭力的简单方法是sereny 试验,即将待测菌接种于豚鼠结膜,如数日后出现角膜结膜炎,表示侵袭力试验阳性。病菌在上皮细胞内繁殖,在细胞之间扩散,引起结肠的炎症。急性菌痢的炎症呈明显的梯度变化,从肠腔表面向粘膜下逐渐减弱,粘膜下层菌数锐减,这可能是志贺菌属很少侵入血流的原因;相反,肠腔菌数达106~1010/g大便。剧烈的炎症引起粘膜溃疡,微脓肿形成,故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症状,可有大量水电解质进入肠腔。各型痢疾杆菌均能释放内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发热,补体消耗,dic、低血压休克等。志贺菌属还可产生称之为志贺毒素(shigatoxin)的外毒素。近年来国外对志贺毒素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其在菌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志贺毒素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它是由二个亚单位组成的杂二聚体。亚单位a分子量32~33kd,为一种特异性n-糖苷酶,可选择性地水解真核细胞核糖体复合物上的腺嘌呤。b亚单位是由5 个7.7kd 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可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特异性糖脂受体结合(globotriaosylceramide, gb3)。志贺毒素经过gb3 介导的内摄作用进入细胞内,逆行易位到内质网,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现已证明,志贺毒素对hela细胞、vero细胞、人血管内皮细胞等有直接细胞毒性作用,而志贺菌属的脂多糖则无此种细胞毒性作用,也不能增加志贺毒素的细胞毒性作用,但肿瘤坏死因子则可增加志贺毒素的细胞毒性作用。许多实验表明,志贺毒素是结肠血管损害的重要毒性因子,参与结肠上皮细胞的死亡过程,并可引起肠液的分泌和腹泻,还可能是本病的最严重并发症———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菌痢常有三种腹泻:①典型痢疾性腹泻;②水性腹泻;③混合性腹泻。水性腹泻常最先发生,意味着小肠受累、其机制可能与肠毒素有关,这种肠毒素与霍乱肠毒素类似,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细胞分泌增加,以致大量水分与电解质聚积于肠腔而出现水性腹泻。菌痢的病变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主,严重病例则整个结肠、回肠下段也可受累。急性期基本病变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轻者粘膜充血、水肿、部分细胞脱落,形成浅表溃疡,肠腔内含血性粘液渗出物。重者结肠呈麻痹性扩张,粘膜大部分脱落,覆盖坏死性白喉样假膜。菌痢的病变以粘膜为重,粘膜下层较轻,很少累及肌层,故罕有穿孔发生。恢复后溃疡愈合,深溃疡可留有瘢痕。慢性菌痢时肠粘膜常呈水肿,增厚,常有溃疡,亦可形成囊肿及息肉,偶可形成狭窄。中毒性菌痢的结肠病变很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对细菌毒素的异常强烈的反应,引起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突出的病变为全身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脑部神经细胞变性,点状出血。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 日,一般1~2日。临床症状轻重与菌型、菌量以及抗体状况有关。一般而言,志贺菌感染常较重,宋内菌常较轻,福氏菌介于两者之间。根据临床表现及持续时间,可分为两期6 型。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突起畏寒、发热,腹泻、腹痛,周身不适。大便初为稀便或水样便,1~2 日后转为典型的粘液脓血便,每天10~20次,量少,常只有脓血而少粪质。同时有腹痛,左下腹尤甚。体查可有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便意频繁,里急后重。本型多持续1~2 周后恢复。少数患者出现剧烈呕吐和水泻,可引起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周围循环衰竭,神志模糊表现。
2. 轻型 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大便稀,可有粘液,肉眼观察无脓血,镜检可有少许红、白细胞。数日内自愈,亦可变为慢性。
3. 中毒型 多见于2~7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起病急骤,突起高热,个别体温不升,迅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甚至缺如。本型又可分为三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早期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正常或偏高,脉压小。后期口唇发绀,皮肤花纹,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意识障碍。
(2)脑型:多无肠道症状而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可因脑水肿、脑缺氧,颅内压增高而发生惊厥、昏迷、呼吸衰竭、脑疝。患者血压正常或稍高;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等。
(3)混合型:兼有以上两型表现,病情凶险。
(二)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两个月即为慢性菌痢。发生慢性菌痢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的菌株、治疗的早晚和疗程、全身和肠道局部的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可分为三型:
1. 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后有轻重不等的腹泻,大便不成形,带粘液或少许脓血,左下腹压痛,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2. 慢性隐匿型 一年内有痢疾史,临床上无症状,但大便培养阳性,乙状结肠镜检不正常。
3. 急性发作型 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菌痢,但有慢性菌痢史。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中度增加。慢性期可有轻度贫血。
(一)粪便
1.外观和镜检 典型痢疾的粪便为量少而无粪质,含大量脓血和粘液。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2. 细菌培养 大便培养应尽量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采取新鲜标本,标本不与尿液混合,挑取脓血标本,并重复培养;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检得的细菌应作药敏试验,供临床治疗的参考。
3. 免疫学检查 近年已建立不少检测粪便中志贺菌属抗原的免疫学技术,如荧光菌球检查法、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等,这些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等优点,但其特异性尚待改进。免疫学检查值得探讨,但目前尚不成熟。
(二)乙状结肠镜检查
急性菌痢患者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有多数浅表溃疡与大量渗出物,但急性病例一般不宜采用本法检查。慢性菌痢除充血、水肿与溃疡外,粘膜呈颗粒状,并可有疤痕、息肉等愈合与增生病变。在镜检直视下取溃疡部位渗出物作细菌培养,可增加检出率。
【并发症与后遗症】
偶可并发渗出性关节炎,大多发生于菌痢二周内,少数出现于恢复期,表现发热,关节痛,关节红肿,积液,多侵犯膝、髁、髋等大关节。还可并发溶血尿素综合征、reiter 综合征等,但极为少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菌痢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大便镜检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临床诊断基本成立,如大便培养阳性即可确诊。菌痢应与多种感染性腹泻及某些非感染腹泻鉴别。
1. 以水样便为特征的感染性腹泻 如病毒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霍乱等。这些疾病多无里急后重,大便的炎性细胞少,少有脓血便。
2.以脓血便为特征的感染腹泻 如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他们均可出现脓血便,如无病原学检查很难鉴别。近年来发现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并不少见,值得注意。
3.阿米巴痢疾 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均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鉴别要点见表
9-1。
表9-1 细菌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要点
--------------------------------------------------------------------------------------------------------------------------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
流行方式 散发,可呈流行 散发

症 起病方式 急 缓

状 毒血症状 重,多有发热 轻、多无发热

体 腹痛 左下腹 右下腹

征 里急后重 有 无

粪 次数 多 少

便 量 少 多

性状 脓血便 果酱样便

镜检 脓细胞、白细胞为主, 红细胞为主,少数白细胞,
少量红细胞、巨噬细胞 夏雷结晶,阿米巴原虫

培养 可检出志贺菌属

肠检 粘膜 弥漫性充血、水肿 正常

镜查 溃疡 浅表,边缘不整 散在溃疡,边缘深切
---------------------------------------------------------------------------------------------------------------------------
4.乙型脑炎 中毒性菌痢需与乙型脑炎鉴别,因为发病年龄、季节和发热及脑部症状二者均相似。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病情发展更为迅速,数小时内即可昏迷或循环呼吸衰竭,盐水灌肠检查粪便有脓细胞与红细胞。乙脑仅见于夏秋季节,起病相对较缓,常于2~3天后才出现昏迷,无早期休克,多有脑膜刺激征,必要时作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查,乙脑有改变。
5.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凡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者,应进行血吸虫虫卵与血清学检查。二者有时可同时存在。
6.直肠癌 与结肠癌常有慢性腹泻、脓血便,与慢性菌痢相似,但二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完全不同,应特别提高警惕。肛门指检、乙状结肠镜检、纤维结肠镜检、钡灌肠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7.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常有反复腹泻及脓血便,与慢性菌痢较难鉴别。本病的特点为:大便血较多,多次培养无病原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松脆,触之易出血,钡灌肠x线检查可发现结肠袋消失,呈铅管状。
【治疗】
1.急性普通型菌痢 多数可于1~2周内自愈。合理的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消灭粘膜组织内的病原菌,减少慢性菌痢的发生。
①一般治疗 早期应卧床休息,肠道隔离,进食流质或半流饮食,忌多渣及刺激性食物。一般病例可口服补液,脱水较重或因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高热者给予对症处理。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酌用阿托品,山莨菪碱。
②病原治疗 志贺菌属耐药株甚多,并可呈多重耐药性,选用抗菌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a. 根据当地流行株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待患者大便培养结果出来后相应更换;b. 一般病例可口服抗菌药物,重症患者改用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途径给药;c. 治疗1~2 天内无明显好转,应更换抗菌药物或联合用药;d. 原则上疗程不宜短于5~7天,以减少恢复期带菌。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可选用以下药物:
(1)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多种肠道感染有效,如对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弯曲菌、霍乱弧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均有良好杀菌作用,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受,口服吸收快,副反应少。是目前较好的治疗菌痢的药物。常用诺氟沙星(norfloxcin),600~800mg/d,分3~4 次。培氟沙星(pefloxacin,甲氟呱酸),800mg/d,分2~3 次。需静脉给药者可选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2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中,30~60分钟内滴注完毕一日2 次。此类药物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皮疹、头昏、失眠等。幼儿、孕妇、精神神经疾患者不宜应用。
(2)复方磺胺甲唑:每片含smz400mg,tmp80mg。耐药株已明显增加,但多数患者仍有效。成人每次2 片,每日2次,首剂加倍。对磺胺过敏、严重肾病、白细胞明显减少者忌用。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16~24万/d,分2~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卡那霉素1~1.5g/d,分2~3次肌内注射。有耳、肾毒性。
(4)氨苄西林每天4~8g,分3~4 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可有局部刺激,皮疹与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
(三)中毒型菌痢
中毒性菌痢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抗菌、抗休克、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是治疗的关键。
1.病原治疗 根据当地药敏情况和临床经验,选用疗效可靠的抗菌药物,静脉给药,联合用药,尽快控制感染。目前可选用氨苄西林或环丙沙星中一种或二种。
2.循环衰竭的治疗 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基本相同。①扩充血容量,常用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首次15~20ml/kg(儿童不超过300ml,成人不超过500ml),快速滴注,亦可同时输入5%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儿童10~15ml/kg),以后继续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量24小时内50~80ml/kg;②解除微血管痉挛,常用山莨菪碱10~20mg/kg(儿童0.2~2mg/kg),静脉注射,5~15分钟一次,至面色红润、四肢转暖、血压回升,而后减量并延长给药时间;③纠正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5mg/kg 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约4.4mmol/l);④经一般治疗血压仍不稳定者可用多巴胺10~20mg加入100ml液体内静脉滴注,多巴胺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肾脏血液供应、提升血压等作用;⑤必要时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西地兰等。
3.高热与惊厥的治疗 高热可引起惊厥、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及时处理,可将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结合使用,一般病人可用阿司匹林;安乃近滴鼻结合物理降温。反复惊厥、高热不退者可用亚冬眠疗法,首次用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并配合物理降温,争取短时间将体温降至37℃左右,每2~4小时一次,一般3~4次,冬眠时间不超过12~24小时。惊厥不止者可肌注安定10mg(儿童0.1~0.4mg/kg)。
4.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的治疗 临床上表现为频繁惊厥、昏迷加深、呼吸不规则、口唇青紫,应及时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1~1.5g/kg,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必要时6~8小时重复一次,好转后可与50%葡萄糖交替应用。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
(四)慢性菌痢
慢性菌痢的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目前还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将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1. 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精神紧张,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力。进食少渣、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寒冷刺激,积极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2. 药物治疗 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或以往的治疗经验选用有效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 种抗菌药物并延长疗程至10~15天,也可交替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必要时可进行保留灌肠:灌肠液200ml,加入抗菌药物如0.5% 卡那霉素,1%~2% 新霉素等与0.25%的普鲁卡因及20mg泼尼松,每晚一次,10~14 天为一疗程。
【预防】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同时加强传染源的管理。
1.控制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或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接触者应观察7 日。对从事饮食、保育、供水系统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粪便检查,发现带菌者即调离工作,彻底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 重点是保持饮食卫生,饮水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吃不洁、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便后餐前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痢疾减毒活菌苗可产生肠道局部免疫,有一定预防效果,“依链株”活菌苗的保护力可维持6~12个月。也有人试用t32菌苗,为一种福氏减毒株,能在人粪便中繁殖并能置换其他型的痢疾杆菌,故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但是由于志贺菌属型别复杂,病后免疫力短暂,影响了疫苗价值。

相关文章


麻风病_感染科疾病库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_感染科疾病库
急性普通型及轻型痢疾_感染科疾病库
急性中毒性痢疾_感染科疾病库
慢性细菌性痢疾_感染科疾病库
隐球菌病_感染科疾病库
念珠菌病_感染科疾病库
曲霉菌病_感染科疾病库
组织胞浆菌病_感染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