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圈套一个大循环 重庆交通难破堵点魔咒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17:24:2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大循环已成为重庆主城各个区的交通模本,而同时交通似乎陷入一个怪圈:划定一个商圈,然后打造大循环,然后出现循环魔咒。

半个月前,一则《九龙坡区悬赏重金为杨家坪交通解堵》的消息,再次将主城各商圈大循环交通拥堵问题,推到公众视线内。事实上,关于大循环的拥堵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一位德国专家为重庆交通把脉时就语出惊人:大循环是死路。

与此同时,市规划局首次发布去年主城有24大堵点、15大拥堵路段,其中上清寺至临江门最堵,而其他堵点几乎都出现在各区的交通大循环内,于是大循环是死路的看法再次被人们谈起。

目睹着一个区又一个区先规划商圈,然后兴建大循环交通模式的出现,拥堵总会像魔咒一般如影随形……重庆主城区交通的“大循环魔咒”是否是伪命题?如何破解此一“添堵魔咒”?在这一命题的背后,我们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应该持有怎样的规划、建设、管理理念?

对于畅通城市的打造而言,“大循环”的保留或者抛弃,也许并非关键所在。我们想表达的意图是———为了做得更好,任何一个城市建设细节的优劣得失,都可以讨论,都可能引申出超越这一细节之外的思考。

陷入怪圈

堵点为何都在大循环?


市规划局公布的堵点中,所有堵点都有一共同点,即位于每个商圈的大循环内。如上清寺至临江门一线正好位于渝中半岛的大循环内,另外观音桥堵点正好位于江北大循环内,为何堵点都位于大循环内呢?难道2005年,德国专家预言的重庆交通大循环是死路会变为现实?

据市交警九支队的老交警回忆,重庆最早开始实行交通大循环是在2000年,在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最先推行,随后渝中半岛开始效仿实行大循环模式。

如今,大循环已经成为重庆主城各个区的交通模本,而同时重庆交通似乎陷入一个怪圈:划定一个商圈,然后打造大循环交通,然后出现循环魔咒效应,进入大循环的车走不出去,然后拥堵随之而来。从解放碑到杨家坪、从南坪到江北,因大循环带来的魔咒效应挥之不去。

早在2005年7月,参与破解山城交通难题的德国ETC交通咨询有限公司为重庆交通把脉,当时抛出诊断结果:大循环是交通发展死路。

目前,主城组团发展,各区大多在自己核心领域实行大循环交通,比如沙坪坝区大循环就是火车北站—天星桥—小龙坎—火车北站。当时,ETC的专家说,这让城市发展无法继续向外延伸,车辆进入该区,一旦堵车无法走出。

“大循环并没有错。”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交通研究所总工、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副主任韩直博士为大循环正名,否认大循环魔咒一说。

何为大循环?对一个完整的路网来说,总是存在很多冲突点,比如,直行向左走的车辆与向右行的交叉,转弯与直行冲突,各处交叉与冲突点都可能出现车辆相撞,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的问题。因此出于解决拥挤与安全的考虑,将汇流边单向交通,将冲突变成汇流方式,进而延伸出大循环的解决方式。

韩直认为,采用大循环交通方式,有其可取之处,在经济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循环方式,而不是对周边土建工程进行改造,就能解决一定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主城区交通一堵再堵?市交警总队队长陈洪刚分析,最主要是路———首先是道路的宽窄、数量是否与城市的车流匹配?其次,路网的分布结构是否合理?此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主干道之外,道路的微循环系统是否科学、形成循环状态没有?“重庆的微循环系统不是很好,往往是一条道路堵塞了,你想从其他旁边的绕过去很困难。”

解决微循环的问题,在韩直看来,“要在大循环的周边必须要有土建工程作为配套。”他介绍,大循环是把道路交通中的冲突变为汇流,实际是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和避免交通事故起到一定作用,而目前重庆的大循环只有形式,而没有土建工程作为配套,车辆汇流进大循环,却只有很少的出口可以分流车辆,大量的车流都在这个循环往着一个出口去,如此大的交通量肯定会造成交通瘫痪。他说:“理论上大循环的分流口越多,分流口的道路越宽,大循环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就越明显。”

他举例说:“北京的交通同样是循环模式,只不过北京地处平原,城市道路是‘井’字型路网,四通八达,采用多个小循环就可以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但是重庆的地貌特征决定其交通模式不能像北京一样采取这种模式,所以只要通过大量的土建工程来使循环畅通。”

规划不尽合理

主城交通堵点不停搬家


直辖10年来,重庆架起了一座座新桥,修了一条条新路。政府财力对道路交通建设的投入,不可谓不巨大,但重庆的交通拥堵为何没有改善?

“很多时候,我们重庆的交通堵点是在搬家,并没有被消除。”政协委员陈义华认为,由于对交通量的增长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和预测,我市的交通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这是堵点不断搬家却难以消失的原因。

他认为,基于重庆特殊的山城地形,我市应该对交通进行更加详细的再次调查与预测,以提高规划水平。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专家曾提出一个观点:修10条路不如管好5条路。”陈义华说,很多时候,在对一条路进行改造拓宽时,我们没有考虑到与其他路之间的分流,造成改造好的路通畅了,可与其他路之间的分流又出现问题。“这就是堵点搬家。”陈义华认为。

“问题出在规划理念上。”韩直认为,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否则一切分析都没有基础。在韩直的印象中,重庆最近做的一次OD调查,即起点与终点调查,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项调查是关于人或车,某个时间从哪里出发,到达哪里?途中需要多长时间?经过哪些路段?从而对市民出行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解———哪里出行需求多,哪里需求少。

这样的调查,有利于政府机关在做相关规划时,更好地把握全市的交通情况。比如,车流要怎么走距离最短,路怎么修效率最高。由此制定的规划,才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前瞻。

一个典型例子是:目前,石黄隧道只有两个车道,与其连接的长江大桥却是双向4车道,从长江大桥来的4个车道的交通量,到了隧道却只有两个车道来分流,这就造成堵车。总的来说,就是大循环修成漂亮4车道,断头处却是两车道;新修主干道4车道,没翻修的是两车道,车辆二合一必然堵车。

相同的案例还有,从黄花园大桥下匝道很拥堵,却利用不了滨江路,韩直认为,这意味着各条路之间的衔接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各路段的堵点,进而通过道路间的衔接分流车辆。

“这就是规划不力使交通拥堵很明显的例子。”市交委负责人认为,由于规划没有预见性,内环高速公路建设时,根本没有预计到重庆的主城扩张会如此之快,到2005年,内环高速公路纳入年票制,承担城市道路功能,大量车辆涌向内环高速,以致高速公路一时难以承担如此大的交通量,拥堵就时有发生,于是就有过去几年不断扩充高速公路进出口车道的工程。

能否破咒?

重庆交通向地下要空间


“到地面以下建设畅通交通网,应该成为明天重庆解决交通困境的思路。”韩直说。

谈及交通规划,韩直认为,这与交通建设的理念密不可分,交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环保、安全、节能、高效,尤其是环保,应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建设中尤其注意交通建设是否会付出环境的代价。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庆主城区的交通建设主要是推行“面控”———仅仅考虑平面交通的建设,包括安装交通信号灯之类。大循环就是平面交通的一种模式,这种方式不需要过多开建土建工程。

后来,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大力发展立体交通模式,通过高架桥、立交等方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韩直最推崇的是发展地下交通的模式。“发展地下交通是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韩直说,地面空间是有限的,但地下却有很多的可利用空间。

韩直认为,与北方的平原城市不同,重庆的地质结构较好,向地下发展更有条件。但走地面还是地下,平面还是立交,与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有关,也与人们交通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否则拥堵会是个永恒的话题。

此前,韩直为深圳地区做了一个完整交通规划,根据规划,以后深圳的人到广州可能会选择搭乘火车,而不是开私家车。人们可能将车开到火车站,然后换乘火车到广州,该火车十几分钟发一班车,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准时、安全,而开车的话,则需绕行高速公路,相对而言更不划算。

这种出行方式的改变,突显的就是出行理念的改变。韩直认为,配套交通的完善,是促使人们改变交通出行方式的重要原因。1

相关文章


巴黎市长计划推翻高层建筑禁令
格鲁克曼-梅纳筑事务所设计北京画廊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灾区异地重建需三思
610米“东京天树”塔动工 将成日本最高建筑物
一个商圈套一个大循环 重庆交通难破堵点魔咒
弗兰克·盖里获得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纽约时报:中国大建新楼并非炫耀实力
都江堰拟在聚源建绿色新城 没有热岛不用空调
都江堰重建十大方案亮点多 可能建成步行城市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