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16:44:4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汉阳陵博物馆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博物馆共分为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尤其是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近8000平方米内展示出了其中10座坑的真实遗存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现在帝陵外藏展示厅对外开放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被称为我们国家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地下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馆长吴晓丛先生说。



A、让普通人感知“汉家风范”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围绕帝陵风土的四周,有呈放射状分布的外藏坑81座。它们长短不一,内涵各异,充满着神秘色彩。1998年,经过对帝陵东侧北部10座外藏坑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着衣式陶俑、粉彩仕女俑、宦官俑、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数万件。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

吴晓丛告诉记者,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重要考古发现,2006年3月在原址上建成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它是博物苑最核心的一组建筑,建筑面积7856平方米,投资近亿元。因建筑紧靠陵体一侧,为保护陵园原有历史和自然环境风貌,其设计为全地下建筑,为全国首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构架起帝陵10个外藏坑保护展示空间,地面则覆以草皮植被。“它的内部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理念和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采用国际先进的文物保护专利技术,通过真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墓墙和玻璃通道,将游客与文物隔离,为观众与文物遗址分别创造两个不同的温湿度环境,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址的前提下,也给观众多角度欣赏和接近文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吴晓丛先生认为,博物苑中还采用先进的光成像技术,通过虚拟成像手段,再现了汉景帝时期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使得虚拟的历史人物和出土的文物实物有机地融合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该项目无论从建筑设计、文物保护技术、文物展示手段等各个方面看,都代表了国内遗址博物馆的先进水平,对于展示我国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最新成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汉阳陵陈列部主任李库说,运用先进光成像技术,博物馆可以“再现”某些历史场景,“复活”汉景帝等历史人物,使普通人感知“汉家风范”。

B、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雄踞五陵原东端。东眺泾渭交汇之地,西与汉高宗的长陵遥遥相望。陵园内,帝陵与后陵两座巨大的覆斗形陵冢比肩而立。帝陵在西,高约31米,后陵在东,高约25.5米。两者间距450米。封土下是皇帝和皇后的陵寝,形制为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封土外围放射状分布着从藏坑:帝陵81条,后陵28条。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

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坐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吴晓丛先生说,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考古资料表明,汉阳陵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其整齐规矩的陵邑、排列有序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以及规模宏大的礼制性建筑,在中国古代陵墓建造的历史上极具典型性。通过对帝陵东侧北部11座从葬坑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着衣式陶俑、粉彩仕女俑、宦官俑、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形象地再现了西汉时期的宫廷文化。

“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坐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C、从葬坑再发现

南北区从葬坑分别位于帝陵的东南和西北方向450米处,均占地96000平方米,各有对称分布的从葬坑24座,最长的坑299米、最短的坑25.2米,坑宽一般3.5米左右,最宽者10米,坑深一般7至8米,坑间距20米左右。从葬坑均为竖穴土圹地下隧道式建筑。1990年5月至1999年9月,通过对南区5座从葬坑的局部试掘和对10座从葬坑的全面发掘,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出土各类文物30000余件。“从排列阵容和出土文物来看,属于军事性质,可能是西汉时期南军和北军的缩影。”

吴晓丛先生告诉记者,帝陵园内86座从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陵的田野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帝陵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帝陵陵园南门阙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D、罗经石遗址和陪葬墓园区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根据考古钻探得知,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

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藉,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钛”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

吴晓丛告诉记者,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长远看,这地方的建设还将继续下去。一方面是对它的考古发掘,另一方面就景区的建设来说,下一步还应该考虑建设一个更大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将把陕西的汉代文物相对集中在这里展示。从而使这里真正能够成为我们国家西汉文化的一个核心展区。”汉阳陵博物馆馆长吴晓丛先生说。



相关文章


成都:明年建成西南最大城市中心带状森林公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建言珠澳同城化
摩纳哥叫停“造岛计划”
中南设计院设计基辅迪纳摩大厦和球场
世界首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亚洲最大购物中心再度烂尾
盖里建筑事务所将迁入新居
哈迪德的“哈克逊广场”项目获批准
威尼斯:“成”是水 “败”也是水?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