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兹克奖,谁为你折腰?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20:05: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当大洋彼岸近日公布巴西建筑师蒙戴斯·达·洛查捧走2006年度普利兹克奖这一结果后,巴西人笑了,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二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巴西建筑师。美国人也笑了,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再一次攫取了全球大多数人的目光。然而,此时此刻,中国人越发忧虑了,一次次地追问:普利兹克大奖为何偏偏冷落了中国建筑师?

  27年来的提醒 难寻中国籍建筑师足迹

  在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的“红地毯”上,30位不同国籍的建筑师在27年间相继出场,唯独不见中国籍建筑师的足迹。
  对于这种说法是有据可寻的。翻开历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奖资料,不难看出其至少呈现四大特征:一是美国的得奖率仍然是居高不下,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和日本。截至目前,美国已在普利兹克奖的历史记录中8次赢得殊荣,英国和日本分别出现了3次,这就表明占据普利兹克奖主流的仍是发达国家。二是大奖涉及面之广,从南北美洲到大洋洲,再到欧洲和亚洲,使墨西哥、丹麦、澳大利亚、挪威、葡萄牙、日本等国均能从中受益。三是创新和环保是大奖永恒的主题,无论从材料、设计上均能体现,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是一种创新。四是亚洲只有日本成功“晋级”,并且名列前茅。作为拥有13亿人口和世界最大建筑工地的中国,建筑师在普利兹克奖获奖名单中几乎为零。
  但是,也有一个特例。1983年,在第5届普利兹克奖中贝聿铭榜上有名。贝聿铭,这的确是一个熟悉的中国名字,能够在普利兹克奖获奖名单上找出三个中国汉字实属不易。然而,就在名单最后一栏的国籍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让人刺目的两个字“美国”。谁都知道,中国的法律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也就是说,从法律上讲,这个大奖中唯一的中国名字应隶属于华裔美国人。
  至于中国建筑师何故在27年间“销声匿迹”,想必他们彼此都觉得拘谨,其中原由是不言而喻的。

  “首位”效应 普利兹克奖得主盛装出场

  一边是处于“贫困地带”的城外人使尽全身解数想挤进去,一边是长时间在聚光灯照射下的城里人竭力突围。说普利兹克奖是一座招揽建筑精英的“围城”并不为过。在这个众矢之的,有些人挤进去为的是光环背后的无限荣光;有些人突围为的是能在需要他的地方“潇洒地走一回”。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正在改变着建筑师的建筑人生。
  “10万美元、一份证书和一个铜制奖章”是普利兹克犒劳“首位”者的最高奖赏。然而,对于获奖者来说,“突围行动”不在价格本身。蒙戴斯·达·洛查在今年胜利“突围”后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奖项本身,而是我被人们所承认和理解。建筑——体现沟通。所以,我的表达——哪怕是最细微的——都能够被理解。在这个层面上,我才能感受到获奖的快乐。”
  在获奖之后能否产生“首位”效应,是众多想要入围与突围的人所追逐的终极目标。“首位”效应果真让人迷恋吗?且看如下“首位”者突围后在中国的表现:
  上海“中国设计中心”的设计师是安藤忠雄(1995年得主),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设计师是诺曼·福斯特(1999年得主),2008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国家体育场设计师是赫尔佐格·德梅隆(2001年得主),央视新办公大楼设计师是雷姆·库哈斯(2000年得主),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是扎哈·哈迪德(2004年得主)……中国正在成为普利兹克奖得主表演的建筑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建筑师只能充当“旁听”的角色。难怪中国群众闹“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首位”效应还不只这些。2004年《弗兰克·盖里作品集》风靡中国,备受青年学子青睐。同年,弗兰克·盖里应邀到中国访问并发表精彩演讲。2005年,安藤忠雄到上海、长沙、杭州参观,留下“点睛”之笔……我们耳闻目睹的这些身居大奖“首位”的建筑师在中国的活动还仅仅是“冰山一角”。

  普利兹克的意图 技术优势不得不说

  建筑界向来愿意看到普利兹克奖强大。因为只有其强大才能打破建筑师的平庸,让建筑事业荡出激情,让建筑师到达无限风光的顶峰。这个奖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所有被提名的建筑师似乎被卷入了一场没有对手的“对手戏”当中,能否成功“突围”取决于评委们的睿智与公正。
  业内有种说法称“普利兹克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一旦获得终生受益。”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只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奖程序和奖品设置以诺贝尔奖为蓝本,每年约有500多名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奖。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那么,普利兹克奖究竟有什么技术优势,令无数建筑精英为此折腰?我们从三个经典案例说起。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给予2006年得主洛查的评语是:“他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譬如混凝土和钢材,超越了建筑材料所能应用的极限。”2005年3月,61岁的汤姆·梅恩拔得普利兹克大奖头筹,因为其“大胆的建筑风格超越了传统形式与材质的界限,超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边界。”他通过棱角分明的线条和一种未完成的、开放式的感受反映了南加利福尼亚州独特的、有些无可追溯的文化。2004年伊拉克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摘得大奖。评委会称:“她用动感的线条和策略为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大胆创新的,她的能力和理想足以证明她的未来十分光明……”
  在短短27年间,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30位获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奖”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27年后的设想 中国建筑师登上颁奖台

  从2006年普利兹克奖公布后,中国建筑界谈论大奖的话题一时间热如沸汤。尤其在国内青年学子中反响强烈。近日,在某知名网站设立的题为“普利兹克奖与中国”的栏目中有如下留言:“虽然渺小的我,也想到一个大的舞台上学习跳舞!”不知国内建筑大师听到这个声音后作何感想?
  现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章明博士认为:“普利兹克奖对于中国的建筑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应该是最有助于反思我们的建筑行为、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建筑道路的航标。”
  无庸讳言,普利兹克奖代表了当代西方建筑标准,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筑师似乎还没有娴熟地掌握游戏规则。
  建筑艺术家艾未未指出:“今天的中国建筑——无论在伦理、道德和美学上都缺少依据。不管它们如何花哨,如何引用欧美的样式,都没有形成一个和本土状态紧密相连的有机结构,导致本土建筑师陷入盲目模仿或不知所措的境地。”
  普利兹克奖,我们为你折腰!中国的建筑设计离普利兹克奖还有多远?希望我们假想中国建筑师走上这个舞台不是一种“奢望”!1

相关文章


Google发布SketchUp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逝世(图)
纽约大都会新棒球场方案亮相(图)
台中市景觀網要計畫國際徵圖活動
普利兹克奖,谁为你折腰?
国内第一个组合式薄壳结构体育馆将要现身广州
洛杉矶:商业区中的新兴都市规划(图)
2006年ASLA奖项公布 “飘浮的花园”获专业设计荣誉奖(图)
第二届亚洲人居环境国际峰会·韩国李相俊演讲:新型城市设计示范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