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新与旧的结合体——伯纳德·屈米访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3 01:06:1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人物简介
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是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士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籍。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的执照。他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屈米去年才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建筑学院院长职位,他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主持一个设计工作室。对于他来说,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必须内涵事件、运动、活动、机能,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


●关于北京:

从798厂入手创造新旧结合

新京报:最早的时候你是怎么对北京,对798厂感兴趣的?

屈米:去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看到了798厂,我看到艺术家和工人就在里面工作、生活,我觉得这激动人心。可是这个地方有可能会被拆除,于是我问自己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把这些建筑、这些画廊、这里面的活动保留下来,同时又能满足新的发展需要。

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北京的一些旧街区(你指的是胡同吗?),没错,就是胡同,我很喜欢它们。当然它们并不完美,但是其中有些正在被拆除,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在拥有新的同时,还能保存旧的?798厂刺激我产生了更为明确的想法。我最初的构想就是在旧工厂上面建造新楼,同时拥有新和旧,这也是我对于未来的城市的设想。不是用新的去代替旧的,而是新与旧的创造性的结合体。

新京报:你的设计方案是不是造价很高呢?

屈米:不,并不比常规的设计更贵。首先公寓部分可以建造很多层的公寓,可以分期进行开发,首先建造支撑柱,在上面修建网格状的建筑,成本不会显得很高。我们可以在上面建造70万平方米的公寓,同时使下面的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因为如果你综合考虑土地的价格和它上面的楼房的造价的话,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新京报:都市中的高楼和塔楼,实际上在抑制人们的交流。

屈米:是的,的确是这样。我想要做的正是为人们保留公共空间,让人们能够享受街区。

●关于建筑师:

我是热爱城市的都市主义者

新京报:你为什么会对建筑感兴趣呢?当初为什么选择建筑师作为职业?

屈米: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某种形式,而是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对我来说建筑设计并不是一种有关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人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探索世界,比如电影导演、艺术家,也可以作为建筑师来观察这个世界。

新京报:你喜欢哪个城市?自己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呢?

屈米:我在巴黎和纽约有两处住所。在巴黎是一套六层楼上的公寓,在纽约是一个LOFT.我自己做内部设计,不过非常简单、非常简单。因为我热爱城市,纽约、巴黎,我爱这些城市,对城市的热爱使我想要建筑城市。

新京报:这么说你是都市主义的支持者?那你怎样看待全球化和国际化呢?

屈米:绝对是,我热爱城市,我在城市生活、工作、呼吸,我没有所谓的乡土情结。

我甚至决定不了自己应该生活在哪个城市,于是我就在纽约、巴黎之间来回跑。

全球化没有所谓好坏,我们没有选择,只有面对。所以要想办法让它变得尽可能的好。

新京报:你认为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针对公共事务说出自己的观点吗?

屈米:是的,建筑师应该睁眼看世界,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我们是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知道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好。

●关于中国建筑:

全球化的同时不要丢掉自身文化特征

新京报:去年你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职位之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师张永和曾经是院长候选人之一,虽然他并没有获得那个职位,但是仍然可以看做中国的建筑设计已经进入美国设计界和学术界的视野?

屈米:是的,世界已经意识到中国建筑师的重要性。张永和很优秀,我们是很好的朋友,还有这次双年展的室内设计展上,我觉得中国设计师王晖的作品也非常优秀。

新京报:你在中国会如何处理与开发商以及政府的关系呢?如果你们的意见相左怎么办?如果你的建议不被接受怎么办?那么你会妥协吗?

屈米:那就对话、讨论。

我们能够帮助政府做出更好的决定。是的,的确有意见冲突的情况。“妥协”?我不喜欢这个词,我想说“不是妥协,而是改进”,我们需要一起努力。

新京报:不知你是否了解中国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一直都在努力成为像纽约、巴黎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屈米:这是一个城市的时代,一个全球化城市的时代。但是在全球化的同时,不要丢掉自身的文化特征,城市需要个性,我喜欢巴黎、伦敦、罗马、纽约这样的城市,因为它们有新城区也有旧城区,伦敦不是罗马,罗马也不是纽约,而纽约也不是北京。

北京(或者中国其他大城市)与巴黎、伦敦等城市不同,巴黎、伦敦是在19世纪建成的,纽约是20世纪的城市,而北京会在21世纪形成自己的基本面貌,这正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情况。中国20年来的城市建设在高速膨胀中,几乎是在完成欧洲过去100年的建设历史,这对于如何处理旧建筑和建设新建筑提出了挑战。1

相关文章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音乐和建筑联姻
央视大楼开工 三大疑问被破解
俞孔坚:建筑“文言文”必须扫除
安德鲁:北京不是世界建筑师“试验场”
城市是新与旧的结合体——伯纳德·屈米访谈
房价涨幅8年最高 建设部不点名批评潘石屹
央视新楼今天奠基 已通过安全审查可抗强烈地震
屈米在国际建筑师沙龙上呼吁保护“798”
远景楼年底矗立 眉山打造“中国诗书城”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